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七|國外藝術環境贏在這「兩件事」,藏家感嘆台灣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七|國外藝術環境贏在這「兩件事」,藏家感嘆台灣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先前《「你,注意到了嗎?」- 2020 Art Taipei台北藝博展後回顧》一文中,關於台灣收藏家藝術收藏觀念變化的觀察,獲得廣大的迴響。有鑑於此,本訪談延續該議題,將視情況陸續推出幾則差異性較大的收藏心得訪談整理,供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深入了解,不同收藏族群各自的心路歷程,或許將有助於預測未來台灣藝術收藏文化的發展趨勢。

第七位受訪談者:

【新進收藏家J先生】

年齡:35–40

行業別:創業家

正式收藏資歷:4年未滿

(訪談內容皆經受訪者確認後刊出)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為什麼會進入收藏?收藏多久了呢?

J:我唸書時主修視覺設計,先前在國內一位非常知名品牌設計師的事務所工作,直到2014年出來自行創業。我是設計的背景,自然從小就很喜歡畫畫,也參加過各式比賽,並獲得獎項,也曾有成為一位藝術家的夢想。早先對於藝術品,我就僅是看看而已,沒有很強烈收藏的動機。後來主要是受到我前老闆耳濡目染的影響,加上創業後的收入有比較大的增長,就想到收藏藝術品來犒賞自己,第一件收藏品來自2017年台北藝術博覽會(2017 ART TAIPEI)。

在學校的時期,那時全台灣很少所謂的「純美術系」。那個年代的老師們都非常排斥抽象畫,學校教育在於追求「具象繪畫」的技術層面。我曾經想成為一位藝術家,但當時老師告訴我,想當藝術家的話,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要嘛有很強的行銷能力,透過口碑或或其他提高知名度的方法來推廣作品,不然就是得靠有實力的家世背景,認識很多重要的人,靠人際關係來銷售,不然就只能回學校教書。但因為我出生於小康之家,基本上前述兩條路都不可行,所以我後來也就沒有走上藝術創作之路。因此現在當我有能力收藏藝術作品時,會感覺想要佔有這些作品,來填補我沒有成為一位藝術家的遺憾,另一方面也希望支持他們。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家裡的人有收藏的習慣嗎?

J:我是小康之家出身,家人沒有收藏的習慣。但因為有親戚從事歐洲手工藝品的進出口貿易,因此從小就見識過許多非常精美的工藝品,我想我的美學大概也多少受到小時候看過的那些器物的影響。

Q:你都收藏些什麼樣的作品?有什麼樣的標準和偏好嗎?

J:剛開始收藏時比較看不懂抽象,最初主要是以收藏具象作品為主,2019年中之後我才開始收藏比較多抽象作品。這樣的收藏脈絡很大原因和我求學時代的背景有關。

在我求學的那個時代,學校的教育方針是要求我們能達到最扎實的寫實繪畫技巧,學校裡的老師可以說幾乎「不准」我們畫抽象畫,畫抽象的人在打分數時會被打成59分,要畫的話等到離開學校再說。老師們會有這樣的反應應該是在提醒學生們,他們「不支持」抽象創作。

但進入職場後,逐漸透過更多的閱讀和欣賞機會,對於如何了解抽象作品有了更高的興趣也產生了更深的理解力。從完全看不懂抽象,到逐漸知道如何欣賞抽象作品的這樣一段過程,最令我感到有成就感。好的抽象作品需要時間好好去品味欣賞,幾乎不可能像在藝博會或藝廊開幕當天,在人來人往的狀況下去欣賞,最好的時段是在藝廊幾乎沒有其他客人的情況下去參觀和感受。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具象繪畫中我個人十分偏好空間場景類型作品,而這當中我心目中的逸品,非愛德華‧霍伯(Edward Hopper, 1882–1967。可參閱非池中藝術網《「到最後終究還是一個人」 – 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 Edward Hopper》一文)的作品莫屬。

 

霍普,《夜鷹》Nighthawks,194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圖/非池中提供)

 

另外在有次去畫廊參觀時,見到北愛爾蘭籍駐紐約藝術家Rodney Dickson(1956–)的作品,觸動了我第一次對於抽象作品的啟發。之後,我在香港巴塞爾期間的蘇富比預展中,首次見到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羅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的原作。在作品前面佇立觀賞時,那種情緒的極致表現,讓我幾乎感動到說不出話來。雖然西方不缺以抽象色塊為創作對象的藝術家,但羅斯科的作品,讓色塊和色塊間,呈現出無以倫比的情緒性,和其他眾多以「界線分明」色塊為主的藝術家非常的不一樣。自此之後,我才開始投入抽象作品的欣賞和收藏。

 

羅斯科作品,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Image courtesy Sotheby’s(圖/非池中提供)

 

至於支持藝術家方面,我完全沒有去思考他們是國內還是國外藝術家。因為從一位從事品牌視覺設計的我來說,我就是想要「收藏好的作品」,至於是國內還是國外藝術家的作品,我倒是沒有那麼在乎,因為我考慮的就只是在於「支持優秀的藝術家」。我覺得藝術創作是全球性的,如果僅侷限於國內,那或許會有點過於狹隘。

雖然我也都會去看飯店博覽會,我但沒有收藏過飯店博覽會的藝術品。我知道飯店博覽會中也會有相當不錯的作品,在那邊收藏作品的門檻低很多,但相較於巴塞爾、台北藝博、台北當代等,我覺得飯店博覽會中所出現的作品和我期待的成熟度有落差,所以至今都還在觀察的階段。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對於我收藏的態度,至今我絕對「只收藏我認可而且喜愛」的作品,「沒有一件作品是我不喜歡的」,也完全沒有考慮它們的投資性。因為我認為真要賺錢的話,靠自己的專業就足夠了。至於如果一定要談到作品的未來性,這點我最近開始有在思考中,但對我來說,如果能夠從支持新銳藝術家開始時就能看見他或她未來巨大的潛力(不見得是市場價格方面),對我來說就已經得到我收藏的目的,在情感上也已經非常足夠了。

最近很多人在看的潮藝術對我來說就比較沒有吸引力。因為如果從品牌的角度來看,這些東西就是純粹的「商品」,我很難將它們認為是藝術品。如果真得要比較起來,也許奢侈品牌所製作的那些限量包包,比那些公仔等還要接近「藝術品的本質」。以包包為例,這些包包可能是全球限量,就僅有兩位數而已。它們採用最嚴格要求的材料和最嚴苛的工法製成,這些更接近我認為藝術品應該要有的「稀有」特性。

公仔和潮藝術在我看來,是「從商業角度出發,再刻意去連結藝術」,和純藝術是「從藝術創作的本質出發,之後才推向商業」的做法剛好是相反的,這是兩個完全背道而馳的思考方式。因此,我認為潮藝術等這些東西的「藝術價值含金量」是很低的。不過每個人都有不同喜好,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收藏方面學習的管道?

J:我有一位旅法回來的朋友在國內某一個重要的藝文單位任職,他在我收藏初期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經驗,最重要的是他篩選出幾家相對優質的畫廊名單,給我作為剛入門時的參考。另外,作為一位視覺設計師,我想我本來就對於美感有一定的基礎,也有我心裡一套對於藝術偏好的評斷準則,因此相對其他一般人而言,我在這方面或許有多一些優勢。
還有透過好的藝廊,特別是優質的藝廊。從一位也是從事品牌經營者的角度來看,藝術家是藝廊的產品,首先除了旗下要有好的藝術家外,整體的品牌體驗也非常重要,包括:空間環境丶銷售過程以及售後服務甚至藉由不定期的講座來分享藝術知識,都是我評斷是否為優秀藝廊的標準。

當然,從藝廊那邊獲取資訊的影響力已經逐漸降低,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從品牌經營的角度來說,畫廊只推薦自己的作品而排斥其他畫廊藝術家的狀況是很自然的,也沒有什麼對或錯的問題。當然大部分畫廊都是推自己的藝術家,或是表示他們自己代理的藝術家比別人優秀許多,但也有些畫廊業者不但不會刻意想影響藏家的想法,更會非常樂意無私地分享或推薦並非他們代理的優質藝術家。從這些經驗中,我會逐漸過濾出我心目中信任度高也可靠的畫廊業者。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還有少數是透過閱讀。但我想強調一下,我並非不愛閱讀,而是因為工作實在太忙碌而沒有足夠的時間閱讀。而且就習慣而言,我比較喜歡透過深度交換意見來學習,所以我偏向利用聽講座,以及和人聊天的方式來獲取藝術知識,因為這樣的交流讓我覺得更為自在。

因為我絕大部分收藏作品的來源都是畫廊,因此對於拍賣市場上的作品比較不熟悉。拍賣會的好處是可以看到許多超級重量級的作品,但讓比較讓人沒那麼舒服的是,拍賣會上重複性的作品實在太多了,我既不炒作,也不靠他們獲利,而看來看去都是一樣的那幾個在市場上受歡迎藝術家的創作,看久了真的就沒有什麼意思了。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這幾年收藏下來的心得是,台灣具象作品方面比較強,國外藝術家的話比較平均一些,特別是以抽象作品為例,我個人就覺得台灣藝術家表象抽象的能力還是有「很多進步的空間」。觀念藝術方面可能是國外藝術家相對比較成熟,因此關於這類別的收藏,我比較關注國外藝術畫廊的動態。

國內外藝術家在創作能力或許都差不多,但就我的經驗和觀察上,國外環境的優勢在於「自由」跟「多元」,這是身為也是藝術創作出身的我對於國內創作環境最大的落差。(嘆了一口氣)當然在我看來,日本也有相同的問題。在看西方藝術家的創作時,例如荷蘭、德國或英國藝術家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往往看不出很明顯的地域性,但反之,國內或日本藝術家的作品上所展現出的「自由度」、「揮灑性」和「議題性」來說,都隱約有種「侷限性」,這點就和西方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上的「實驗性」、「概念性」和「創新度」還有蠻大一段距離。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一年大概會花多少預算做收藏?

J:我承認我剛開始收藏時有點「鬼迷心竅」,也曾發生收藏超過自己經濟能力的事情。(苦笑)剛開始真的曾因為「虛榮心作祟」而收藏,但逐漸也體認到,收藏應該要是一件快樂的事,不要因為一時衝動而造成壓力,在反省之後也就依照自己能力在收藏上有所節制。

因為畢竟我現在還是在創業前期,因此收藏的預算還是比較有限,雖然我非常喜愛,但沒有辦法收藏那些國際名家的作品。因此我就以那些已經成名的優秀藝術家的標準來看作品,希望可以有好的眼光收藏到優秀的新銳,特別是藝術家在抽象和觀念性方面的表現,是否夠成熟是可以透過學習和經驗慢慢累積獲得的。成熟藝術家的作品很明顯就是「渾然天成」,反之,這方面能力還不夠的藝術家創作看起來就是「卡卡的」,有一種「為抽象而抽象」的感覺。

這幾年我大概花掉了約三百多萬在我的收藏上。我覺得在收藏上「維持初心」是很重要的,不需要和別人比較,收藏量力而為才能自在也才能更長久。我希望未來可以因為事業越來越順利,並逐漸提高所得中的一定程度百分比來做收藏。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收藏前後帶給你生活什麼樣的改變?

J:最大的改變喔?…應該是「口袋變薄」了吧!(笑)我想收藏帶給我最大的感覺應該是「虛榮心」和「成就感」吧?
但很實在地說,我感覺到的「空虛」比「收穫」還多。我是一個很喜歡分享的人,而我指的這個空虛感,來自於收藏的快樂無法被我的家人和親近的朋友所理解,這點就比較令人遺憾一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非池中(原標題:「『自由』與『多元』是國內外創作環境最大的差別!」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七)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