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一百年前的台灣人穿什麼衣服?丁昶文玩轉裝置藝術,揭秘不為人知的歷史足跡

一百年前的台灣人穿什麼衣服?丁昶文玩轉裝置藝術,揭秘不為人知的歷史足跡

南藝大畢業、從事藝術創作十餘年的丁昶文,是2021年桃源國際藝術獎的首獎得主,曾在台南生活多年的他,以探討台南地方議會歷史的裝置藝術《魂歸故里》獲得殊榮。而挖掘不為人知的歷史秘境,就是丁昶文近年來最重要的創作脈絡,題材跨足服裝史、醫藥史、宗教史等,甚至連涉及敏感的政治議題也毫不避諱去做探索。

說起丁昶文的作品風格,就是每次都能看見許多有時代感的元素在影像中展演,或化作特殊的象徵物在空間中呈現,每次所使用的材質、擺設方式往往都出人意表,因為他總是習慣「就地取材」,在歷史中找尋「關鍵物證」來說故事。他表示:「我在物質世界裡必須找到可以對應的東西,找到轉化的語言,回扣到與歷史相關的情節;或是找到一個象徵,去包含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的歷史成份。」

百年衣冠成古丘

尤其是日本殖民時期的歷史,是丁昶文近期最感興趣的領域:「那雖然是個壓迫的時代,但也是個促進台灣現代化、影響深遠的時代。」從逐漸現代化的過程中,去挖掘與現今的連結,在他的作品中,時常看見這方面的探討。

像是在2020年與服裝品牌DOUCHANGLEE概念店「7 by DOUCHANGLEE」合作展出的作品《暫時性物證​》,透過層層堆疊的沙包,中間吊著各式各樣的當季衣服,這樣的安排,頗有「衣冠塚」的意味在裡頭,而這些服裝款式又與牆上黑白老照片中所穿著的服飾相互連結,展現出驚人的深度。

丁昶文解釋:「牆上的照片年代差不多是一百年前台灣人的穿著,其服裝款式、材質,與現今似乎沒有太顯著的差異,這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常注意到的地方。」

奎寧的奇幻旅程

而在2019年亞洲藝術雙年展,也透過作品展現知名藥品合成物「奎寧」在台灣的前世今生。最初奎寧並不是化學合成,而是透過金雞納樹提煉,那時候奎寧不只是治療瘧疾的藥物,更是重要的工業物資,於是日本政府就計畫在其第一個殖民地——台灣來種植金雞納樹,來解決困擾已久的瘧疾疫情。當時從南台灣開始、往東到知本都曾經種植過。但隨著瘧疾的根絕、合成技術的發達,以金雞納樹來提煉奎寧的方式漸漸退出歷史舞台,在台灣的植栽也逐漸凋零,成為歷史的遺跡,如今只有在桃源六龜一帶還看得見金雞納樹的身影。

這樣的歷史該如何呈現?一踏進這件作品展示空間就像置身酒吧,先發給每位觀眾一杯含有奎寧成份的通寧水,再透過環形的影像播放來詮釋歷史,包括金雞納樹的老照片、研究成份的科學家、瘧疾病媒蚊等等,現場還有將金雞納樹的樹葉做成的標本——彷彿這一切都已經成為時代的印記。

縱觀丁昶文的作品,他總是能對鮮為人知的歷史,爬梳史料,做出巧妙的安排,能有這樣的本事,全因他在創作心態有了根本上的改變:「早年我覺得我是個『創造者』,希望可以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東西,但我發現其實大部分的創意都有人做過了,隨著歷史題材的挖掘,後來我將自己定義為一個『訴說者』——把漸漸被淡忘的故事透過藝術的手法呈現出來。」

TEXT/Yui Pan

PHOTO/Anew Chen、受訪者提供

Share: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