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美的過程|談張獻文的藝術

美的過程|談張獻文的藝術

在張獻文的藝術當中他說道,「時間無法被掌握,它沒有開始或者是結束,它只是人為了好紀錄或者敘述某件事所產生出來的一種劃分方式,就像我作品想說我們對於自然或者一個地方的建構及破壞,沒有想給一個明確的答案或結果,因為它是一直循環地在發生,我想用過程這兩個字來替代時間。」因此他的藝術美學擁有強勁的後座力,在觀賞的過程如同穿越大氣層到達太空,經過時間、重力和衝勁之後不斷產生共鳴與漣漪,到達一個沒有人存在的所在。諷刺的是,透過抽離人類所存在的元素,在看似一半天然、一半人造的環境當中,卻審視了人的本質與存在,同時帶有不確定的狀態,像是薛丁格猫(Schrodinger’s Cat)的量子力學理論,同時存在,同時不存在。

「時間唯一無法傷害的就是美本身。哲學如沙逝去,信念隨信念而去,但美麗的是所有季節的喜悅,永恆的佔有。」

——奧斯卡.王爾德

移植∞繁殖計畫25 木板、壓克力、鉛筆、炭精筆120cm X 120cm X 5cm。

他在過去這幾年的創作中不斷嘗試使用不同的媒材與技法,利用自然(木材天然紋路)與人為的方式(膠帶、刮除顏料等手法)顯示出時間的樣貌,使人想起義大利藝術家亞爾貝多.布里(Alberto Burri, 1915-1995)與美國藝術家勞倫斯.卡羅爾(Lawrence Carroll, 1954-2019)在作品中融合時間元素的創作。無草稿、看畫面(類自動技法)的創作過程是他藝術當中重要的層面,在創作之路上,他不斷摸索,即使最終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每個過程都有紀錄,使他下一次的創作過程更加有經驗,能掌握到想要的質地、色調、與構圖,透過不斷地黏貼膠帶、經過時間沉澱、沉思、繼續或推翻,這個過程對肉眼是隱形的,但用心體會絕對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大方向的大氣以及躊躇的細節,一體兩面形成豐富的樣貌。

迪斯卡佛里12號 木板、壓克力、鉛筆、炭精筆 30cm X 30cm X 3cm。

藝術歷史的梳理

張獻文的藝術在色調上尤其令人聯想到理查德.迪本科(Richard Diebenkorn, 1922-1993)的配色與色塊,猶如立體派(Cubism)將現實解構成沒有弧度的表現手法。於視覺上,正方形的深色背景與卡濟米爾.謝韋里諾維奇.馬列維奇(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 1879-1935)至上主義(Suprematism)的黑色方塊產生平行,銳角三角形所寓意的破壞與分裂也與藝術歷史中埃爾.利西茨基(Lazar Markovich Lissitzky, 1890-1941)的1919年知名政治宣傳(Propaganda)作品《紅色刺穿白色》(Beat the Whites with the Red Wedge)對話,反諷藝術存在的意義,與至上主義也不盡相同,而是利用畫面缺乏人類的形象來探討人類的各種議題。

擬限12 木板、壓克力彩、炭精筆、鉛筆20cm X 20cm X 3cm。

創造空間

在畫面中,多維度視覺錯覺營造虛擬空間被藝術家營造而出,與人造建設平行之間,張獻文說:「空間我覺得比時間更來的具象看得見一些,它與感官相連,和過往經驗有很大的關係,空間可以被實際創造出來。虛擬空間不用有一定的標準框框,它可以天馬行空,很常被說是美好的藍圖、想要的樣子,但很難真實地出現在現實中,我認為它不存在,它是人和人共同好的經驗或過程的呈現。」在他的畫面中,或許有那麼一絲絲的熟悉感,一種似曾相識、帶領觀者進入記憶的漩渦,遨遊在未知的邊界與場域,旅程的感官使人質問現實的本體,那美好的曾經與未來的未知,空間與回憶感官的潮流,有些會烙印在腦海成為永恆,有些會消逝在黑洞,有些則會重新回來。

迪斯卡佛里13號 木板、壓克力、鉛筆、炭精筆 30cm X 30cm X 3cm。

線條的指引

線條猶如承載複雜資訊的光纖,又像是劃開邊境的界定。藝術家說:「線條是一個空間建構最重要的,也是方向性的指引。」在他的創作之中,可以將每個畫面看做是理想的藍圖,或是尋找方向的指引,在毫無邊際的永恆之軸上,他的作品猶如永恆黑夜中的繁星閃爍,輕聲指向沒有特定目標的終點方向,不知道從哪裡來、不要問要去哪裡,只是單純的存在。猶如詩人三毛令人感動的字詞,又好比後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畫出的感慨,他的線條又是在那高速公路上的分隔線,亦是機場跑道上的指引,暗喻著移動與旅途,使人試問人生的方向與無限的種種。

移植∞繁殖計畫20 木板、壓克力、鉛筆、炭精筆60cm X 60cm X 5cm。

有溫度的理性

幾何的冰冷與理性只是張獻文作品當中的一部份,其餘的溫度必須透過感知的過程體會,當看似毫無希望、杳無人煙,卻在過程中感受到對比的感性。「我想表達我們對於事物漠不關心的樣子,稜稜角角的幾何象徵冰冷理性(畫面中有出現的圓形幾何都是無色彩只有線條),為了建構、建造,可以裝看不見,使用平塗的技法,讓畫面乾乾淨淨,想要說我們人經常用美來包裝掩飾醜陋,用美來欺騙自己不安的心。」他的創作展現了真實的美之本體,美的本身是沒有預設立場的,真正的美是深入感動人心的,或許是毫不起眼的事物,或是一個抽象的感知。而這場追尋美的旅程與過程就在看似冰冷的太空虛擬世界中,等待被喚醒。

移植∞繁殖計畫21 木板、壓克力、鉛筆、炭精筆150cm X 150cm X 5cm。

符號與象徵

張獻文的創作當中蘊藏許多的符號,無論是「木紋」、「星空」、「線條」、「三角形」等等,他說:「我希望觀者可以透過自己的視覺及經驗來與我的圖像符號去對話,我的畫面雖沒有指定特定的事件或者地方,但都是我曾經經過、看過及社會議題元素去解構組合而成的。」非常直覺性的,觀者可以依照線索找到許多象徵主義的成分。或許在顏色上不同的感知也埋藏在其中潛意識的觸角都以快速的頻率傳遞到觀者的腦中,對於環境的感知當中,他的作品以及藝術語彙和概念毫不費力地自然成為一體,一種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對弈與共生、彼此的依賴。其中最明顯也是最細微的符號就是方形的創作格式,「計量土地的單位說法『方地』」是他創作一開始就埋藏的細節。

移植∞繁殖計畫22 木板、壓克力、鉛筆、炭精筆120cm X 120cm X 5cm。

宇宙的樣貌、星空的意象也顯現出人類的渺小,浮游生物暗喻人類的存在,也可以被解讀成生命的脆弱與力量,柔與力同時在光明與黑暗之中。為了慾望所付出的代價,文明建設的過程是猙獰的卻也異常的迷人,無論是視覺上或是概念上都是如此。講到人類慾望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微妙平衡,他說:「其實人什麼都想擁有,有人的地方就想都市化、想要交通便利性,要便利就開始建設,當計劃開始後,又想在都市計劃中添購自然小綠地。經常破壞>建構>需求>重建,我認為關注要從生活開始,用自己專長能力來影響周遭,且親近自然也會感受到土地最初的美。」他的藝術貫徹地表現出這兩者的衝突與妥協,平衡著自然與人造之間的愛恨情仇,進而將時間感抽離。在沒有開始與結束的時間軸上,張獻文所表達的畫面猶如科技過剩之後,現在人們觀看古蹟的感覺就會是未來的人或文明觀察我們所遺留下來的痕跡,無論是繪畫、雕塑、建築、自然、歷史、文學、文明、存在、社會學等觀點與線索,他畫作中的科技未來感顛覆時間,像是預言一般等待被實現,指向不可避免的循環,像神話一樣被重複述說。

移植∞繁殖計畫23 木板、壓克力、鉛筆、炭精筆120cm X 120cm X 5cm。

系列作品

張獻文目前主要的三大系列創作,有《擬限》、《迪斯卡佛里》、以及尺幅較大的《移植∞繁殖計畫》。《迪斯卡佛里》與《擬限》系列之間相比,他說:「《擬限》系列畫面的複雜度會比《迪斯卡佛里》多(無論線條或者空間的堆疊),在有限空間裡什麼都想擁有的一種創造。《迪斯卡佛里》系列比較多視覺觀看的錯視,是探索或是質疑的反思。」

《移植∞繁殖計畫》這一系列作品從某些層面觀察而言,象徵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與未來,暗喻即將到來以及正在發生中的種種問題與危機,比如說人口過剩、糧食短缺、全球暖化、能源短缺、核子能源管理、貧富差距、突發性傳染性疾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戰爭、人工智能。這一系列作品也與過去的歷史相呼應,人類的腳蹤是否正在重蹈覆轍?而未來又何在?這一觸即發的無止盡問題,藉由觀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無限延伸,形成不斷更新的對話與討論。

移植∞繁殖計畫26 木板、壓克力、鉛筆、炭精筆120cm X 120cm X 5cm。

「《移植∞繁殖計畫27》這件作品有畫中畫的創作,想表達一個地方建構的樣子,它不是原有的設計,它有可能是從某地方的一個複製,所以我刻意畫得像是拼貼,像是複製貼上的再製創造。」《移植∞繁殖計畫27》當中的畫中畫其實就是類似《迪斯卡佛里17號》這件作品,複製再造藍圖、概念上的拼貼,「說到複製或再製,但其實根本沒有辦法完全一樣。」藝術家這樣說道,於概念上探討文化與文明的本質,經過科技創新所帶來的爆發性無限的可能。《移植∞繁殖計畫8》這個系列中唯一一件雙連屏作品,寬兩公尺,高一公尺,張獻文在創作的時候蓄意以自行研發製作的打底劑調合的特殊技法使斑駁感持續發展變化,似乎將無機比擬有機。

移植∞繁殖計畫27 畫布、壓克力、鉛筆、炭精筆90cm X 90cm X 4cm。

「這一件作品是由兩件100 cm × 100 cm正方型拼成,也是我唯一一件併幅的作品,通常我的作品都是正方形的尺寸,但當時在創作這張時,一直想著移植∞繁殖的擴張,擴張蔓延的延伸,且這一件作品的方式是減法,我先做了厚厚一層地底,再用刮除、上色、再刮除,在斑剝刮除的過程就像現實磚牆拆除土地挖掘的狀態,那種身體性特別強烈。像這樣的拼幅作品未來會再嘗試,只是現階段還是以方形繼續創作。」

迪斯卡佛里10號 木板、壓克力、鉛筆、炭精筆 30cm X 30cm X 3cm。

後記

2019年8月7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報導,美國的拱門任務基金會(The Arch Mission Foundation)與以色列合作的創世紀號(Beresheet)登月機器人,在同年4月登月時墜落,但基金會提供的月球圖書館(Lunar library)類似一張DVD光碟,記載著可以用顯微鏡閱讀的三千萬頁人類歷史以及DNA資訊,同時一批上千個微小的乾燥緩步動物門,又稱作水熊蟲(Tardigrades)的生物也一同送達地球的月亮,應該沒有受到衝擊毀損。

拱門任務基金會的宗旨是將人類文明保留存擋並送到宇宙的各個角落。也就是說,倘若億萬年之後人類已經滅忙,若有其他高等生物找到這些時光膠囊一般的資料,人類有可能被重新複製製造出來,成為最具挑戰性的科幻與幻想。新聞報導的科學研究揭開古老銀河系的面紗,不斷在無盡的宇宙中探索新發現,這些種種都與張獻文的創作不謀而合,也與他的個展「無盡之境」相呼應,在畫面上探索充滿未知的世界,包含著各樣的哲學、想像、與思考。

Share:

藝術市場研究顧問、藝評暨獨立策展人。不折不扣的藝術控,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評論、媒體、策展學士,目前為瑞士蘇黎世大學藝術市場研究碩士生。覺得將人生專注在美好的事物上是一種使命 。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