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建築大師李祖原,打造生命的建築

建築大師李祖原,打造生命的建築

深色的中式唐裝,李祖原先生聊起了一些事,他說話不疾不徐,仔細地說明他的建築概念。無意間撇見他在訪綱上的筆記,每一個問題都用俐落俊秀的字體預先寫了答案,一絲不苟。

說句惶恐的,李祖原先生的建築,真的是從小看到大。從此開頭,他停頓了一下,彷彿回到初次回台的時刻。他笑說,大學時都是學現代建築,畢業後,1970 年在大阪因中華民國館之設計參與世界博覽會,在貝律銘的事務所短暫的工作,也都是做現代建築,從美國回來以後,想做一些屬於我們「自己的房子」,卻也沒有個底,一邊摸索,一邊模仿,也是很複雜的歷程。

做自己的建築

「人要建設,那能不能做點自己的房子,屬於自己國家的這種,其實這議題一直存在,在建築界感覺很強烈」他說,早期只能從很簡單的開始,像是臨摹,比如說大安國宅好了,他早期的作品,就是從中國的庭園開始下手。慢慢的把庭園、屋頂、窗戶什麼的,融合進建築概念裡。「當然最早是從符號下手啦,但這樣只是模仿,遠遠不能滿足」他舉宏國大樓為例,後來這座位於敦化北路上的大樓開始有轉化的痕跡,室內有了中式庭園「遊」的概念,辦公室依然維持功能性,更輕鬆舒適。因為這樣的開始,他了解到文化差異是很有意思的,如果說中國的建築文化是師法自然,宇宙天道,人和空間、自然共生,那西方就是純然創造對所有物體以客觀了解,所以才有所謂的「科學」概念。

 

西方從人的需求出發,是很有效率的設計作法,只是他感覺到中國的建築好像更有人性,不只是二元論,而是三元論,有天、有地還有人,有陰、有陽交互作用,而人參與其中,是要去配合的,這是生命與外在空間的交流,他相信這是建築的本質。建築是安住生命的空間,過去我們用木頭、石塊和泥土搭建房子,卻希望房子能世代傳承,與環境共存。現在的建築用鋼筋水泥,遮風擋雨又抗震,結構更佳但卻少了溫度,回歸最初,除了實用外,房屋的意義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

建築是生活的延伸

「建築就是環境,那住在裡面的人要生活,環境和人會互相影響」李祖原提到,建築會不知不覺影響人的心情價值觀,住在裡面,包含傢俱擺設、空間規劃,都是意念的延伸,文化不同對此觀念當然不同。比如說遠雄九五,從明堂的概念出發,四個角落, 中間的空間就是王權、政府機關,九五的房子,代表尊貴,而登高可以望遠,這是迷人的。遠雄九五的外型像鼎,遠望市中心,內部格局方正,三面採光明亮,通風而且寬敞,身在其中,確實一掃壓力。關於建築,他秉持一直以來的觀點,認為文化分成表層文化、中層文化以及深層文化,表層文化可以模仿,是事物的表象;然而中層文化牽涉到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的解決之道;唯有深層文化,是不同民族的根,是哲學思想及道德標準。唯有了解東方文化的靈魂,才能徹底展現出來,而建築就是表達方式。

如同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台北101,一層層的結構,其實是中式建築,像斗的造型概念,也像聚寶盆,如同竹子一節一節往上建造,則象徵節節高升。下方如同中國古錢幣的造型,其實就是中式傳統的天圓地方概念,天代表自然,方代表人為有規有舉,這是宇宙的圖騰,旁邊的如意紋,則代表吉祥如意。作為台灣第一高樓,不僅概念中式,高超的建築結構,在位於地震帶的台灣,以及台北盆地內,兼顧設計美學及高超防震的現代科技,可謂當代的新東方建築代表。人生精彩如他,陪台灣真切地走過了一段當代建築史,如果能回首過往,他則想跟年輕的自己說:「你要做最高境界的建築,這是很複雜的議題,你一定要不斷的學習,吸收進步」話題將盡,夕陽的金黃染進遠方雲層,我們彷彿知道,那個還在學習建築的少年,當初懷抱著如何偉大的凌雲之志。

Share:

著迷於腕錶、汽車工藝及流行文化。相信編輯工作的精神,從隨處可見的地方(Roadside)發掘新穎有趣的事物及觀點。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