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即離飄渺,談李益成的藝術

即離飄渺,談李益成的藝術

猶如夢的迴廊連結著現實與夢境之際,究竟是從夢中看見現實,還是從現實看見夢境,無論是醒著做夢,或是大夢初醒,李益成的藝術是極其直覺性的,光影的變化、對焦在日常中,像是從睡眠狀態到覺醒的過渡時期;好像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即使多麼迷人,卻總是要沈睡或甦醒,他巧妙的將這樣的狀態感覺轉移至平面繪畫上,用不同的視角帶領人們進入新的現實,也是屬於「心」的現實。

1972年生於高雄,李益成畢業於西班牙瓦倫西亞綜合大學藝術學院博士、薩拉曼卡大學藝術碩士,(於西班牙)深造近五年後於2005年返台,任職高雄正修科技大學藝文處文物修護中心主任、時尚生活創意設計系專任副教授。2002年,他於薩拉曼卡大學以《形式之外》系列其中一件作品得到年度聖馬可獎繪畫類首獎(Premio San Marco),他的創意與藝術表現被獲得肯定之後,接續創作了《形式之內》與《失焦》系列。

「將手放入流水中,你所觸摸到的是即將逝去的最後也是尚未到來的開始。」
——達文西

三大系列《形式之外》聚焦於手的外觀與線條,《形式之內》則是失焦手上的紋路,《失焦》系列跳脫「自我」嘗試探討「外在」之中「自然」與「人造」的世界,再深入探索「現實」與「虛構」,也與前兩大系列相呼應。觀看李益成的藝術不僅是使用視覺的,更是聯合情感與觸覺,同時想像眼睛與手作為接觸宇宙世界萬物的媒介,兩者不一樣卻都接收各樣的訊息給大腦,沒有視覺,以觸覺為輔助,在他的藝術中,或許用手觀看的詮釋方法也是一種可能,而到《失焦》系列又再度延伸《形式之外》系列的開始,使他目前的三個系列串連成為一個三角鼎立的迴路。猶如用手感知這個世界的海倫.凱勒(Helen Keller)曾說過的:「事物必須要用心去感受。」

形式之外

《形式之外》系列的主題與外觀,手的框架中像是隱形、空心的容器,能容納裝載無限的可能,使人聯想到手語、日常的手勢、匯集包含來自於經典藝術歷史文藝復興描繪人體的肢體及語言,「手」的元素作為《形式之外》最有神秘面紗的表象。其中的各種情緒、生活百態脫離不了手,從人類文明的起源,跟萬種生物、物種相比之下,人脫穎而出的技能之一就是運用工具,而手成為操縱工具的載體。大腦自我組織的暗喻,手代表著文明、人的本質等含義。於「形式」之外,作為表象、並無被包含在「形式」之間的輪廓,也邀請大眾提出何謂「形式」的假設。

形式之內

在探討何謂「形式」之際,《形式之內》系列的飄渺感顯現出與《形式之外》系列微觀與宏觀的對照,光影的掌握更加細膩,猶如攝影卻是新的繪畫表現,是李益成於自身藝術造詣上的突破。這個系列不打稿的創作方式證明他對這項技法的純熟度與自信,並且是源於自身的「手」,這樣的雙關於概念上增加了一層思維。當代英裔美籍作家西門.范.比依(Simon Van Booy)說過:「手有自己的語言。」究竟這語言是否能被我們理解,則是另當別論。而在試圖理解以及感受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藝術家所要傳達的美感與心靈的悸動。

因為觀點的不同,距離的遠近,焦距的調整,他的寫實很夢幻,寫實但感官又不一定是現實,對我們而言是一種出題,解答在經過省思後逐漸浮現於腦海,再次的受到每個觀者自身的質問,這解答究竟是否是真確的?而最終極的問題與答案是不斷間接的永恆。每當提出一個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之後,踏上有靈魂寄託的任務精神之旅,永無止境的在餘波盪漾,像是無法聚焦卻隱約知道所觀為何物的狀態。這樣的呈現也成為精神上的議題,「看見」與「存在」,兩者之間的關係不相等。

類薛丁格視角

從知名奧地利物理學者薛丁格所發表的假想量子力學理論而言,存在的狀態有灰色地帶,而人們可以進而推論尚未被發現不代表不存在,對李益成而言:「存在是被人發現之前、形式之外的東西。」同時存在又不存在的奧妙,取決於觀點與視野。好比看不見的形體不代表不存在,進而由看見與存在做出兩者微妙的分歧與合一,如此的類薛丁格視角呈現出不同的思維與詮釋。所以,幾乎可以說「存在」於他的藝術之中是表象之下與外在的一體兩面與融合,成為三大系列的發展核心基礎。

好比水有液態、固態、氣態三大狀態,人的精神也有肉眼看不見的存在感,藉由已知的知識在現實與非現實的狀態中做想像,李益成的藝術開啟了一扇假設之門,觀者可以進入未設限的平行空間,進而將「聚焦」與「失焦」之間設想已經「聚焦的失焦」之可能性。或許模糊的狀態就是現實,而是雙眼經過「加工」之後才感受到的。看似天馬行空,也像是電影中的情節,實際上卻是非常有可能性的。

繪畫新域中的符號與象徵

美國建築師塞繆爾.莫克比(Samuel Mockbee)曾說過:「手表現出心所已知之事物。」《形式之外》當中的圖騰有各樣的元素,去象徵化、屏除過度解析與揣測,作為開放式的設定,邀請我們敘述自身的感受與情緒。「手」的符號有太多象徵,在手勢之中又有各種含義,但這些都是人為加諸於上的,也正反映出心與手之相連。反觀《形式之內》系列的寫實卻是在感知上較為抽象的,間接的探討存在、人生、日常等議題。對於李益成而言,他的作品彷彿是人生的再現(revision),熟悉的元素夾雜著陌生感。

對他而言,他的創作是寫實,也有超越寫實的想像可能性,賞析他的繪畫可以看到背後深厚的思維架構與設計,以噴塗的手法層層堆疊,李益成的媒材不再只是顏料或是油漆,更是結合了空氣、觀者的觀看過程,在畫面上的呈現有空靈的感官,猶如空氣飄渺、捉摸不定。《形式之內》與《失焦》系列均以這特別的技法作為執行方式,但在概念上而言延續了《形式之內》的脈絡。

失焦

彷彿夢中的場景、遙遠的回憶,存在或是不存在的景緻,是否真的存在或許並不重要,現實或夢幻?也不是最重要的議題。欣賞李益成的藝術,很容易看到各種暗喻的鋪陳,但追尋解答絕對不是最終的目的。提出疑問是必然,但探索的過程,或許才是最珍貴的。

《失焦》系列的朦朧感,再次從上一階段的創作延伸,主要分為風景建築兩個主題,人造與自然成為形式之內與之外的平行。《失焦》猶如傳統膠卷在沒有對焦的狀態下拍攝之後,於暗房沖洗時對焦後產生的古典美,這種具有時代感的視覺在無形之中感動觀者的心。亦可以說,「無形」亦是一種形式,他的畫面帶給我們另一種看待現實的方式,更作為走進內心世界的引子,是連結現實與非現實的橋樑。

看不清楚的世界,猶如霧裡看花,更像是在尋找生命的方向與出口,瞬間,觀看李益成作品成為一個哲學議題,但把這層「霧」作為美的象徵,是美肌濾鏡一樣將殘酷的現實美化,這朦朧美近乎是進階挑戰現實的定義。英文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原文,其實是美感來自於觀者,這種存在於自身的既定觀點與美感似乎是藝術家創作的起點,同時也是提出試問,探求未知的終點。是生命的課題,也是對於美的研究。

即離飄渺

若即若離、飄渺的意象與氣質可說是李益成整體藝術創作於觀眾眼中的最初印象,猶如有許多話不用說白,有許多的問題不需答案,人生的哲思自在其中。觀者在看他的創作中需要摸索,好比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斷的學習、醒悟。他的藝術也開放給廣大的觀者自行推敲想像不設任何限制。

綜觀他的創作各個階段,也像是生活的多層面解析,表象不一定是最真誠的,甚至誤導(形式之內)。而同樣與手勢一般神秘的掌中宇宙,究竟是光影還是細胞亦是手掌中的紋路?究竟手紋娓娓道來的是否是神秘的未來與過去,這玄奧的時間軸封印在他的藝術中,想看清楚卻看不清(形式之內),越靠近越模糊的「失焦」,顯現當局者迷的狀態。無論是形式之內或外,存在於形式之中或跳脫框架,他的藝術之路猶如人生,有各種可能性。

李益成的藝術提醒我們生命的本質,無論是用眼神或手勢感知這世界,我們都是這紅塵的過客,即將逝去的、尚未到來的匯集,感受當下的美好與種種點滴。

Share:

藝術市場研究顧問、藝評暨獨立策展人。不折不扣的藝術控,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評論、媒體、策展學士,目前為瑞士蘇黎世大學藝術市場研究碩士生。覺得將人生專注在美好的事物上是一種使命 。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