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不活在虛構的假設 | 雕塑家李光裕

不活在虛構的假設 | 雕塑家李光裕

經蜿蜒的山路來到李光裕的工作室,這是他耗費了近20 年所打造的雕塑園林,從最初整地時的荒煙蔓草,到如今滿山遍野的生機盎然,格外烘托出矗立於此的作品群,渾然天成的詩意。

李光裕1954 年出生於高雄市,1975 年國立臺灣藝專畢業後,便負笈西班牙,後取得西班牙國立馬德里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所學位,1983 年返台,曾任教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早期以寫實人體雕塑為主,作品常見於城市公共藝術之中,後採取抽象、解構、穿透、鏤空等表現方式,打破造型箝制,以片狀折扭彎曲的動態,掌握作品內韻與空間的結構變化。2000 年左右,李光裕將工作室遷至汐止山上,以近20 年的時間建造自己的花園,讓自己能長期處於自然之中,在山裡感受四季的更迭之美。自此他的作品與日俱進,2017 年威尼斯雙年展,李光裕更是受到聖馬利諾國家館之邀前往展出《鬥牛系列》,並深獲好評。

雕塑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時間的歷鍊。

走訪園林,風格既非日式,亦不同於歐美,李光裕笑說這是他記憶中關於美的總和,只因他年輕時在西班牙求學,曾見識過許多歐洲藝術家將工作室及庭院變成美術館,令他備感欽羨,「一如莫內留下取材自生活的創作來源荷花池,我希望自己也能有一個庭院工作室裡擺滿了我的作品,譜寫屬於我個人的雜記。」於是李光裕以雕塑家的美感品味構築了這一方中西合壁的花園場域,也一圓年少時代的夢。

李光裕 心子 102x104x228cm 2015 銅

內在美感經驗東西方的融匯

 

然而,西班牙賦予他的不只是場繁花似錦的夢,還有以古代建築與藝術品所震撼視覺的美感經驗,不過當他在西班牙生活五年,充份了解西方的藝術與人文社會後,重返台灣之際卻又開始接觸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宗教雕刻,便一頭栽進東方思想中,於是李光裕開始打太極拳,學習古琴,而他的雕塑也開始慢慢在改變轉型。李光裕說:「一般來講,都會走安全的路,因為怕被傷害,但其實沒有東西可以傷害你,是你的心態會傷害你。所以我不要風格,風格就把自己固定了,哪怕別人說我沒目標,我都覺得那樣很好,因為生命裡的智慧追求不完,而我想爭取當下,哪怕一點點東西,都可以感受它的美感、力量與意義。」於是極需新鮮感的他認為每個過程、每一天,沒有重覆的,而他的念頭也沒停止過,只因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層次裡,沒人能擺脫痛苦與糾纏,但解脫的程度決定內在平靜的程度。於是他在越來越了解自己的過程裡,學會讓自己的內在安樂,並維持內在的美感與力量,去呈現創作。

李光裕 凝Ⅲ (81x81x106cm 1995 銅)

「於是一年又一年的工作經驗,我開始慢慢發現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作品便投射出真正的自我,這是非常自然的過程。而我也在不同階段的體驗裡,看清自己。就像樹木的年輪,從小時成長的環境,繞到求學時,到遠赴西班牙去感受西方文明,最終再將東西文化混融於生活經驗之中。」特別是藝術是建立在一個美好的感受,偏執是動力也是極限,於是他從工作與生活中學會做人,理解到敏感、偏執、自我,並不自由,於是那個跳躍、翻越的生命痕跡,也在他的創作裡頭頻頻出現。

李光裕擁有一座自己的雕塑園林。

「到最後我發現一切無關好壞,而是心胸有多大自由就有多大。不同的層次是無法用語言去形容,因為本質上快樂跟痛苦是一致的,皆可用,皆具意義,只要有所覺醒,藝術創作會越來越自由。」 因為之於李光裕「見地」是很重要的,它會形成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意見,一如像洋蔥剝到裡面很小,清晰度、自由度、準確度都會變高,障礙就會變小,就會產生青春、快樂、活力,並呈現生命感。無論是靜中有動,或動中有靜。「因此當我在創作,外在是滾動的,但心卻是寧靜的。」因此李光裕不活在假設的虛構 ,而是活在真實的回應之中。他總是以直覺的感受,並相信制約是來自社會與自己的禁錮,一旦拿掉內心的恐懼之後,原始生命的本能就會發生作用,如此才能毫無畏懼的投射內在的自己,而他的作品就是個人雜記,沒有風格、沒有特別設想的計劃,一切皆隨因緣而生,也將隨因緣而滅,並在過程裡因各種信號來源所產生的火花,不斷提升品味、層次,並得到快樂與自由。

Share:

無可救藥的老派性格,熱愛一個人旅行,熱衷滑雪,偏好獨立電影與英式搖滾,且酗咖啡成癮;總是在前往喝酒的路上、喝完酒的路口,或在酒館裡。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