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以書寫爬梳五十載生命歷程「董陽孜:行墨」北美館盛大開幕

以書寫爬梳五十載生命歷程「董陽孜:行墨」北美館盛大開幕

知名書藝家董陽孜個展「董陽孜:行墨」於12月14日正式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盛大開幕,全展以時序為主軸,呈現董陽孜自1960年代起至今的創作,並依時序介紹其書藝創作的不同時期演變。不只試圖呈現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同時也展現了「現代書法」藝術發展的重要選樣。

董陽孜:行墨-Moving-Ink_展場圖-Installation-View-©北美館

本次展出作品多達94組件,展覽空間含括北美館一樓展場及二樓部分展間,為董陽孜首次大規模階段性回顧展覽。展覽亮點除了董陽孜極具代表性大尺幅書寫作品,其早年留美時期油畫創作更是首度在臺展出,呈現藝術家創作發展歷程及其中各階段的風格突破。

「董陽孜:行墨」記者會合影_左起北美館館長林平、藝術家董陽孜、策展人張芳薇-©北美館

董陽孜1942年出生上海、十歲來臺,大學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求學期間曾先後向張穀年、丁念先、臺靜農、張隆延與傅申等書畫家請益。畢業後赴美國深造藝術創作,就讀麻州大學藝術系(1966-1968),主修油畫、副修陶藝。1970年畢業後於紐約從事平面設計工作,旅美期間曾獲全美創作設計展封面設計獎。同時期也於臺美各地區參與書畫展覽。1977年返臺定居後正式投入書藝創作。

董陽孜,《養拙》,1978。

60至70年代,董陽孜的書藝創作從臨寫古代碑帖入手,偏重顏真卿楷書和魏碑,後導入蘇軾與黃庭堅的行草筆韻,創作中溶入西方視覺藝術構圖,書寫呈現融合現代藝術與傳統書法的美學。筆力雄渾、奔放,書寫的字形結構佈局等自成一格,以獨特的書寫與詮釋,開創「文字藝術」的新風貌。

董陽孜,《滄海之滉漾浥勺水 不足以削其廣》,1973。

自70年代起,董陽孜對筆墨書寫創作開始實驗探索,運用傳統筆墨媒材、當代藝術構成,合併行、草等「書體」多元創作,展開一連串的多樣化實驗,直至90年代發展出行草並用,樹立起帶有書畫合一意趣的獨特風格。本次展出最長橫寬作品為1993年作《九歌》,橫寬逾十四公尺,1998年由北美館典藏入庫,經歷二十年首度公開呈現,實屬難得。

董陽孜,《別有天》,2000。

自2002年至2018年前後約十五年間,董陽孜奠基既成創作風格挑戰大尺幅創作。展覽之中十五件大開大闔的巨幅書寫,挑戰觀眾對書法作品的觀展體驗。對此策展人張芳薇分享,「巨大書寫對於藝術家的創作與觀眾觀賞均產生與傳統書法截然不同的挑戰。藝術家的書寫由書案式創作轉為環境裡的空間運動,作品的大面積對觀眾形成環境式觀賞,改變了傳統上作品與觀眾的關係。」策展人特別建議民眾,欣賞大幅作品一定要親臨現場、才能感受畫冊印刷與螢幕影像無法傳遞的震撼與感動。

董陽孜,《油畫》,1968。

「董陽孜:行墨」

Tong Yang Tze—Moving Ink

展期:2019.12.14-2020.03.0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一樓1A、1B及二樓2A展區

Share:

無可救藥的老派性格,熱愛一個人旅行,熱衷滑雪,偏好獨立電影與英式搖滾,且酗咖啡成癮;總是在前往喝酒的路上、喝完酒的路口,或在酒館裡。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