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不僅是一種生產模式,更是一種價值選擇。從春池玻璃、台電文創與如禾永續文創的案例,我們知道倘若創造只是製造的同義詞,而無關回收與再生,那終有一日,無盡的垃圾將淹沒我們的未來。
資源枯竭、廢棄物氾濫,當全球以線性經濟為主導開啟了數十年的發展後,所造成的環境危機已成全球必須共同承擔的課題。1966 年,Kenneth Boulding 在〈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中將地球形容成一艘孤獨的太空船:「沒有無限物質的儲備庫,既沒有開採也不能被污染,人類必須要回到自己在生態系統循環中的位置,進行物質再生產。」主張經濟應該要有效的循環系統,不能再是單一「擷取 – 製造 – 丟棄」的線性模式。如今各研究學者在閉環經濟、再生設計的理論基礎下,循環經濟的概念越來越成熟,Ellen MacArthur 基金會更提出強調循環再生、保持價值與設計循環的「循環經濟蝸牛模型」供全球參考。歐盟也從2015年起,通過一系列的循環經濟行動計劃,推動各展業的永續轉型,致力讓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脫鉤。

在設計消除浪費與污染、延長產品與材料生命週期,以及資源持續循環再利用的核心原則下,「循環經濟」這名詞,也不斷地被討論。此時此刻,越來越多業者, 面對廢棄物不再視而不見,選擇讓材料的生命得以延續。文創也走在這條通往永續的道路上,例如春池玻璃、台電文創、如禾永續文創,有人以自己的廢棄物再造新生,將舊物轉化為創意;有人拾起他人的遺棄,讓回收成為設計的起點。他們以設計承載的不僅是美感,更是對土地深沉而持久的承諾。
春池玻璃
台灣玻璃產業擁有超過一世紀的歷史,從19世紀末萌芽到90年代廢玻璃回收達到高峰,回收玻璃除了重新再製外,還能當作建 築材料、道路工程與藝術工藝品的循環利用。「春池玻璃」應該是台灣最早以廢棄玻璃回收再製作為品牌核心的玻璃業者之一,1972 年開始積極投入廢玻璃回收市場,近年更成功轉型於文創產業,從輕質節能磚等材料開發到「W 春池計畫」的加入,又再次讓廢玻璃成為永續中的循環經濟。


探究春池玻璃的「W春池計畫」,從材料本身出發,揉合文化傳承、設計、環境永續等議題 作為品牌核心價值,透過設計導入,以及推動循環經濟的容器,將玻璃視為一種媒介,融合相異材料、產業,也跨足空間與策展,近年春池玻璃更打造南美春室與新竹春室兩間空間,從穹頂到樓梯的玻璃磚手把,將玻璃藝術展現於各個角落,更將玻璃的循環經濟推進文創裡。
台電文創
「每一分用料,都是來自發電剩餘的循環經濟」,這是台電文創網站上的標語,也是他們致力將台電每年汰換下來的廢棄物,轉換成新商品的努力。台電文創,是台灣電力公司以循環經濟為目標,所創立文創品牌。

其產品皆是收集電力本業發電過程中所產生的相關耗損物,如變電箱、礙子、木衡擔等副產品、廢棄設備與回收料件,經過實驗、研發與設計,再次將這些廢料投入循環經中。更積極尋找各界擁有獨到見解的設計師,在相同理念下,賦予這些廢料嶄新的生命。如今,已推出日月潭底泥再製計畫、退役木衡擔再製計畫、退役封水銅條再製計畫、退役變電箱再造計畫與煤灰再製計畫……,讓人們眼裡沒有用的廢棄物,重獲新生。

如禾永續文創
2019年成立的台灣新創永續品牌「REHOW 如禾永續文創」,是台灣文創界的新銳,成立至今積極推動廢棄材料升級再造,以廢棄 織品出發,從再造中,尋求解決之道。也為了讓人們有著更多循環經濟的消費意識,透過#BarREHOW一日設計師體驗的工作坊,提 供工具、設備與技術,以自身實踐的方式,理解如何改造廢棄織料。

當然,除此之外,為了解決延續衣物使用年限的需求,如禾文創也推出「R+F5 重新整理-私服改造計畫」,邀請江大右、邱娉勻、金蓓雯及詹宗佑四位設計師,運用設計創意,推出制式改造與客訂 改造兩大服務,重新整理舊衣,解構重組、延續新生命,也成為全台第一個與在地設計師串聯的私服改造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