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敲門之際,各家單位也紛紛整理新年度的年度計畫與重點特色。匯聚與傳達當代藝術的台北市立美術館,也正式宣布新年度的年度重點計畫,其中包括2檔重量級國際藝術家大展、6場台灣當代藝術家個展外,第14屆台北雙年展也將於2025年年底登場。
第14屆台北雙年展年底登場
第14屆台北雙年展與當代影像展柏林漢堡車站當代美術館的兩位館長山姆.巴塔維爾和提爾.法爾拉特擔任策展人,從臺灣層層交疊的歷史切入,以展覽、表演、現地製作、論壇等各種公眾計畫為基礎,試圖捕捉流淌在個人記憶和集體意識中難以言喻的連結,以感性的思維重新建構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國內外藝術家各展互相接力
總能透過展覽展現國內外藝術家創作力道與想法的北美館,在2025年依舊策劃了場國內外藝術家的個展。其中包括兩檔國際藝術家的個人展覽,包含邀請德國雕塑藝術家托馬斯德曼與冰島裔的丹麥的裝置藝術家家奧拉弗.埃利亞松前來開展。
另外在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個展中,也分別透過倪蔣懷、賴純純、黃麗音的個人回顧展和創作個展、當代攝影展與TFAM年度個展,展出多位藝術家的個人見解與特色,其中在TFAM年度個展的彭弘智個展 「未完成之作——當靈媒作為編劇」,除了以文獻檔案作為展覽內容之外,還透過靈媒與觀落陰與已故的劇作家進行訪談,成為這場展覽的獨特特色。
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年重點展覽介紹
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
展期:01.01-09.28
北美館在地下樓打造獨特的藝術放映空間,透過跨領域策展合作,以「類影展」型態為觀者精選、呈現多部難得一見的單頻道影片作品。有別於大眾熟知的劇情長片,這類作品往往不具特定情節走向、強烈的情感渲染,更多是對當代議題的留白反思,以及對各種影像實驗性手法之解鎖與探究。「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試圖從廣為人知的電影、戲劇概念切入,透過不同主題、片單的組合呈現,期望開放出更多的想像與可能性。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展期:01.18-05.11
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集結約70件作品,匯集藝術家四個重要創作系列,可以完整看到德曼如何處理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以及他對當代社會中影像文化慣性與認知悖論的提問。
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
展期:03.29-06.22-
「麗麗食品」將於春季在美術館地下室開張,展覽透過多樣媒材的展現,拆解飲食和消費習慣,探討當代資本主義對於「廉價」和「便利」生活方式的影響。也邀請觀眾重新檢視家中未開封的贈品、百貨商場滿額禮和股東會紀念品,這些物品長年寄居家中,卻不曾貢獻房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承載著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展覽將從多方角度切入,實踐美學轉化和社會參與。結合在地民情和攤販文化,名字懷舊具年代感,呈現和陳列卻又超當代,打造熟悉卻又荒謬的時代切面。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暫名)
展期:03.01-05.25
台灣當代藝術家賴純純的展覽,以「黑潮」為名,象徵賴純純創作純然而深邃、多變卻一貫的特質。展覽邀請藝評家張晴文擔任客座策展人,預計透過四個子題梳理賴純純1970年代至今的創作脈絡,展出油畫、壓克力繪畫、複合媒材繪畫、雕塑、裝置、手稿、影片與文獻等近百件作品。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展期:03.29-07.13
由館內策展人余思穎策畫,展覽關注科技快速進展下,報導攝影從類比時代技術發展至人手一機的數位影像時代,從紙媒到數位平台以至數位演算的影像生產,反思拍攝者、影像生產與影像內涵所產生的變化。展覽從「持攝相機的拍攝者」、與「使用攝相機的影像紀錄的創作者」兩個面向,以「隱形的主角」、「轉變與重生」、「視覺風景」等子題,展出17位台灣與國際藝術家的當代紀實影像作品,呈現對人類生活與社會實踐、文化行動的關懷與觀點。
倪蔣懷紀念展
展期:06.26-09.28
1894年生於臺北的倪蔣懷,是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與重要藝術贊助者,終生以推動臺灣美術發展為理想。1943年因病去世,成立美術館的夢想雖未實現,仍為早期臺灣美術留下了豐富遺產。展覽將以倪蔣懷家族近年捐贈的大量重要作品和文獻資料為基礎,更包含多件未曾公開展出的作品。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展期:06.21-09.21
本展是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的東南亞巡迴展,將呈現他過去30年的藝術實踐,涵蓋裝置、繪畫、雕塑、攝影、錄像等多種形態的作品,這些作品經歷了各自的創作旅程。此次展覽邀請觀眾帶著好奇,展開感官與思維的探索旅程,重新審視對自身、美術館與世界的感知,同時反思人類所造就的環境及其關係。
TFAM Net.Open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實體)|沉沒的聲音(暫名)
展期:07.26-10.05
「沉沒的聲音」(暫名)為藝術家許家維的全新製作,延續過去作品與考古學家的合作,這次將創作關注轉向水下考古、考古聲學。本作品以甲午戰爭及二戰時期澎湖周邊海域沉船為主軸,透過實景拍攝水下考古學家於海底沉船工作的過程、表演者潛入水下演奏特殊聲音裝置,呈現聲響創作與沉船對話的場景,展開對海下沉沒聲音的想像。本展將引導觀眾以 MR 混合實境的方式、同時開放多人進入作品場域中,以數位替身的方式與作品互動。作品在多頻道錄像裝置、聲響演出與雕塑之間切換,在這實體展場和虛擬場景間,展開一段從南方航向北方的旅程。
TFAM年度個展:李紫彤、柯良志、徐瑞謙、彭弘智
展期:08.09-11.02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探討藝術家自身在拍攝實驗紀錄片歷程中內心的拉扯。藉由本展,她試圖傳遞這種難以接近真實卻又試圖靠近的力量,藉此邀請觀眾共同療癒。
柯良志個展「雙鉤廓填」,將於仿造工地圍籬的場域,現場臨寫臺灣1970至80年代商業招牌字帖《商用字彙》之字體,表現既人工又機械化的矛盾書寫趣味,同時探索「書寫」的當代意涵。
徐瑞謙個展「翻閱165頁的厚度」探索材料、物件的潛力,呈現各種未被明確定義用途的物料,在堆疊與散落之際創造出多層次的空間感,邀請觀者以身體丈量並細察自身與物件的關係。
彭弘智個展 「未完成之作——當靈媒作為編劇」,探究臺灣劇場界三位早逝開拓者的影響,藝術家透過靈媒與觀落陰與已故的劇作家進行訪談,結合文獻檔案研究改編成劇本,後邀請相關表演團體合作。展覽將以單屏幕電影錄像和大型機械裝置展出呈現,引領觀眾進入象徵另一個世界的通道空間。
TFAM Net.Open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消失的反動(暫名)
展期:09.19-08.31
「2025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預計呈現不同領域的創作,包含文學、音樂、聲音、表演、設計、影像等面向,展覽預計探索數位與網路時代的發展趨勢與現象,在策劃與作品的邀請上將挑戰網路作為靜態檔案的概念,期許以動態且更具表演性的參與方式,共同想像一種於網路上更具時間性、身體性與關照環境的存在方式。
2025第14屆台北雙年展
展期:11.01-2026.03.29
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由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和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雙人組擔任策展人,他們具備藝術史、劇場、經濟和政治等多重專業知識和文化背景,擅長以不同視角思考展覽與城市的緊密關係,探索地方歷史與國際對話的潛力,並藉由開創性公眾活動與當地社群建立連結。二人現為柏林漢堡車站當代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 – National Gallery of Contemporary Art)雙館長,透過其創辦的「藝術重新轉向」(Art Reoriented)跨領域策展平台,至今已與全球超過70間美術館合作。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從臺灣層層交疊的歷史切入,以展覽、表演、現地製作、論壇等各種公眾計畫為基礎,試圖捕捉流淌在個人記憶和集體意識中難以言喻的連結,以感性的思維重新建構我們與世界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