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Fine Dining   /  Food   /  她做的煎餃竟讓李安直呼「再來一盤!」好萊塢食物造型師端5道手路菜解名導鄉愁

她做的煎餃竟讓李安直呼「再來一盤!」好萊塢食物造型師端5道手路菜解名導鄉愁

全世界的廚師應該都很習慣被問這個問題:「你最拿手/熱愛的料理是什麼?」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非常難回答,其複雜程度有點類似請一個音樂製作人說出全世界最喜歡的一首歌,問一位電影導演此生最愛的一部片,或是強迫作家失火了只能帶走書櫃上的一本書,絕非三言兩語就能給出答案。我最愛「做」的料理是手工義大利餃,最愛「吃」的料理是眷村菜與泰國菜,但我最「拿手」的食物是健康取向的現代無國界料理。在這些分類之中,我又可以輕易地列出排名前三、前十、甚至前一百名個人清單。

但這個問題確實讓我陷入思考⸺我的料裡究竟是什麼風格呢?「風格」兩字對我來說不只是定義料理的文化與地域之別,一個人掌廚的手法與信念,對於酸甜苦辣的偏好,甚至是氣味的運用,對於食器的執著,今年我入行第十年,加上業餘在廚房玩耍的時光又是另一個十年,二十年的時間,仍然對自己的料理風格知之甚少。

可以確定的是,我在烹調手法上一直都走「強勢中帶有一抹溫柔」的路線,除了少數需要小火慢燉的湯品與肉類之外,無論中西料理我都喜歡以大火對待。我尤其喜歡食材入鍋先不翻動,接著再大幅縮短烹調時間,求的是先讓食材一面徹底金黃,另一面依然維持爽口。大火烹調有一點要注意的,那就是辛香料容易燒焦變苦。坊間食譜建議加入辛香料的順序與時間,我通常都會延後或是縮短烹調。每個人都有去燒烤店吃飯的經驗,服務生上肉品的時候總是會給予建議,一面烤一分鐘,但讓我操刀的話則會單面一分四十五秒,翻面後十秒,僅僅是刷過烤盤而已;不翻面的四十五秒與最後省下的五秒鐘,會讓你獲得一面金黃焦脆,另一面軟嫩多汁的成果。許多人沒有耐性,做菜不夠有魄力,會不斷地想去翻弄烤架上的肉片,幸運的話可以獲得軟嫩的一塊肉,但這樣的肉片會特別容易沾黏在烤架上,也總是缺了一味炭烤的焦香。

除了下重火之外,我對調味也是相當強勢。調味這件事,我的理論是:「當你覺得差不多的時候,那就再多加一點點。」有些菜餚根據食材烹調的時間需要依序下鍋,如果不趕時間,每下一個食材我就會調味一次。以義大利紅肉醬來說,洋蔥與蒜末通常會先下鍋炒香,這時候我就會先下少量的鹽與胡椒調味,接著若是放了芹菜和胡蘿蔔丁,我會再下少量的鹽與胡椒;絞肉、高湯、番茄醬汁依序加入鍋中,每一樣都得再一道調味手續,少量少量地層層堆疊,直到要起鍋前試吃,再決定是否需要錦上添花的最後一次調味。強勢的調味不代表成品就會重鹹,而是讓你更能掌握平淡無味與人間美味之間那條虛虛實實的界線。

大火烹調要注意辛香料容易燒焦變苦。(示意圖/shutterstock)

我還有一個習慣,某些廚師可能難以接受,那就是我不一定每次都會洗鍋。譬如剛剛煎了牛排的鍋子,鍋底還有一些殘留的牛油與香料,接著要做法式洋蔥湯,此時我會直接原鍋不洗,洋蔥放下去,算是借力煎完牛排的「鍋魂」,堆疊下一道菜更為複雜的基底。當然,前提是喝洋蔥湯的客人並非素食者,逼人開葷可就不好了。又或者像是在家簡單炒一盤青菜,有時略顯平淡,若是先前的鍋子拿來炒麵了,上頭還有一點剩餘的醬油麻油,這時與青菜中的水分結合,拌上鹽與蒜泥,會比清炒來得更有層次,還省了一道刷洗的手續,一舉兩得。

做菜沒有誰對誰錯,這些都是我個人慣用的手法。有些人或許追求軟嫩更大過於執著焦香,重視食物原味高於調味,或者根本也吃不出上一鍋的鍋魂帶給下一道菜怎樣的貢獻,無論如何,經過多年統整了各方舞藝之後,這正是我在廚房跳出的節奏。套一句我媽最愛說的,不吃拉倒。

許多年前我做了一桌菜,座上嘉賓是李安導演與他多年工作伙伴李良山先生。當時李安導演正在洛杉磯進行《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後製工作,我知道他們的旅館距離任何像樣的台灣料理都有段距離,於是提議下班後就別吃外帶西餐了,來我家搭伙吧!以手做家常菜為誘因,也許是思鄉情怯,他們竟然答應了。我作夢都想不到,金獎導演竟然會出現在我家寒舍!導演特別想念水餃,於是我做了韭黃蝦仁水餃與榨菜干丁素煎餃兩種口味;韭黃蝦仁是我個人最愛的水餃口味,而榨菜干丁煎餃則是某天誤打誤撞研發出來的創意料理。除此之外我還做了三道自己從小到大最愛的家常菜⸺蒜拍小黃瓜、蒜香吻仔魚和番 茄炒蛋,沒有一道是上得了檯面的功夫大菜,但每一道菜對我都是特別的兒時記憶。我當時的思考邏輯是,哪道大菜李安沒有嚐過?如果吃飯的場合是在我當時簡陋(並且溫馨)的小公寓,那這頓飯當然氣氛上就是要吃得家常才對味。

李安導演是個愛下廚並且也懂吃的男人,他稱讚了我的榨菜干丁煎餃,當晚甚至一盤吃完還加碼立刻再煮一盤。導演毫不吝嗇地對我擀的自製水餃皮給予指點,老實說,那次是我人生第一次擀水餃皮,擀得不盡理想我也就認了!對於當晚的其他童年小菜,導演一併以「特別」、「有趣」給予評論,不知道究竟是覺得好吃還是不好吃?但我相信,這頓發自內心的誠意菜單激發了當晚許多對話,直到現在依然受用,更讓我覺得有必要分享給不限媒材所有的創作者參考。

Anna與李安(圖/重版文化提供)

因為我的廚藝全是無師自通,導演分享了他對於「自學」的看法。記得他說,每當他在準備一部電影時,會盡量避免去看其他導演類似的作品。有些人覺得蒐集參考資料很重要,但他覺得看別人拍的電影難免會影響自己的創作過程,一旦心裡有個影像,很難不下意識地「模仿」到別人的風格。導演說他在那段期間會多唸文學、看畫或是去美術館走一遭,這些東西幫助他思考,但不會強勢地去引導他的風格。

這段話,又或者這個創作過程,一開始我並沒辦法完全參透,總覺得或許電影創作與廚藝無法相提並論吧?每當我想做一道從沒做過的菜餚,一定會先蒐集好幾個版本的食譜,接著再從這些食譜截長補短一番才開始製作。照這麼說來,我就只是在模仿別人的配方罷了。

作者介紹|Anna Lee

安娜,從小在北投陽明山腳下嬉耍。老派,科技產品完全不在行,還有無藥可醫的食譜收藏癖。十年前隻身殺去洛杉磯,成為一名好萊塢食物造型師。閒暇時抽空往返上流社會,擔任富豪們的御用私廚,工作上是外貌協會會長,吃進去與看起來都要絕美,但私底下最愛池上便當、溫蒂漢堡、鐵觀音奶茶、番茄炒蛋與香干肉絲!
利用美國封城的日子寫了這本書,趁亂打劫。

本文部分內容取材自重版文化《五星級廚餘》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