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People   /  Celebrity   /  包浩斯之父是他!一戰後廢墟中創辦學校,藝術革命影響建築、設計界一百年

包浩斯之父是他!一戰後廢墟中創辦學校,藝術革命影響建築、設計界一百年

包浩斯從一次大戰的毀滅中誕生,它是創立者華特‧葛羅培斯的一項嘗試,企圖透過藝術和設計來達到某種統一,重新思考藝術和設計可以扮演何種角色來塑造新社會。

 

包浩斯的第一批老師是來自國際前衛圈的知名藝術家,包括瓦希里‧康丁斯基和保羅‧克利,並由充滿領袖魅力的約翰‧伊登制定了該校的最初課程,強調工藝、表現和和諧。包浩斯教育的核心是基礎訓練的預備課程,所有學生必修。和傳統的藝術訓練剛好相反,包浩斯鼓勵學生探索和重新評估最日常的材料。接下來的工作坊——不論是陶瓷、壁畫、雕刻或織品——都將實務工作與理論思考合而為一。學生可實驗各式各樣的前衛風格,表現主義方面有龔塔‧斯陶爾和馬歇爾‧布魯耶設計的非洲椅,風格派(De Stijl)則有布魯耶的條板椅。不過,就像伊登在導論講座「我們的遊戲—我們的派對—我們的工作」中強調的,包浩斯的體驗不只和學習有關,這個群體更是以它的派對、節慶、音樂和它所鍛造出來的親密關係為特色。

 

包浩斯學院,1987。(圖/維基百科)

 

由於包浩斯特別強調合作,因而推行了不少抱負滿點的全校性計畫,例如索默菲爾德之家和《歐洲新圖像》作品集。不過,要到1923年的包浩斯大展,才真正展現出它放眼全世界的雄心壯志。這次大展呈現出包浩斯設計與日常生活的諸多關係,從陶器到搖籃,從廚房到「號角屋」的整體規劃,藉此吸引觀眾前來威瑪。這次大展也預告了一個新紀元即將展開,一個「藝術加科技」的紀元。隨著伊登離開,葛羅培斯將包浩斯朝藝術與科技的方向推進,創造出包浩斯最著名的一些設計,例如瑪莉安娜‧布蘭特的茶壺,以及今日所謂的包浩斯檯燈。

 

然而,1924年選舉後,右翼政黨接掌大權,包浩斯的贊助銳減,必須仰賴政 府挹注。於是,在德紹市長的支持鼓勵下,葛羅培斯決定把包浩斯搬到這座新 興的工業城市。而威瑪時代的一些學生,像是馬歇爾‧布魯耶、約瑟夫‧亞伯斯和赫伯特‧貝爾等人,則回到德紹擔任年輕師傅(master),協助打造這所學校的新階段。

 

葛羅培斯和包浩斯緊密相連:他是包浩斯充滿遠見的創建者和無悔不倦的倡議者,後來更成為現代運動發展的中堅分子。

 

華特‧葛羅培斯(圖/維基百科)

 

葛羅培斯在一次大戰之前就已打出名號,他曾為著名的建築師暨設計師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工作,接著創立自己的事務所。1911–13年間,他和阿道夫‧梅耶(Adolf Meyer)共同設計的法格斯工廠(Fagus Factory),是現代主 義的早期傑作。戰後他加入眾人,試圖檢視這個嶄新世界。「舊形式已化為廢墟,」他在1919年如此說道。「陳舊的人類精神失去效力,並朝新形式流去。」對葛羅培斯而言,新形式就是他在該年稍後所創立的包浩斯。

 

在葛羅培斯的創新課表裡,所有學生都要修習預備課程,接著在工作坊裡接受藝術和實務訓練。葛羅培斯以魅力聞名,擅長處理人際和建立關係。他聘請前衛藝術家擔任教職員,包括保羅‧克利、瓦希里‧康丁斯基和約翰‧伊登,並鼓勵各種合作專案,例如索默菲爾德之家。他在1923年提出「藝術加科技:一個新整體」的呼籲,強調為大量生產做設計。包浩斯遷到德紹之後,他也用自己打造的新建築來鞏固他的願景。

 

1928年,他在日益惡劣的政治局勢中離開包浩斯,並提議讓漢斯‧梅耶接替他的職位。離職之後,葛羅培斯於德國執行的案子包括卡爾斯魯厄(Karlsruhe)和柏林的住宅計畫,接著先遷往英國,最後移居美國,在美國擔任哈佛設計研究院的教授。葛羅培斯持續在多本書籍與展覽中提倡包浩斯,例如1935年的《新建築與包浩斯》(New Architecture and the Bauhaus),以及紐約現代美術 館(MoMA)1938年舉辦的展覽:「包浩斯1919–1928」。於是,葛羅培斯版的包浩斯——犧牲了他的繼任者——就變成今日最廣為人知的包浩斯版本。

 

作者介紹:法蘭西絲•安伯樂 Frances Ambler

英國作家與藝術史家,和全球各地的博物館與藝廊合作,包括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倫敦維多利亞暨亞伯特博物館以及蘇格蘭雕塑信託等。對二十世紀設計特別感興趣,著有《世紀中葉的現代:設計圖符》(Mid-Century Modern: Icons of Design)。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原點出版《包浩斯關鍵故事100:最簡明的新世代版本,讀過就像看了一場百年紀念特展》

Share:

我們相信,每一本書都具備感動讀者的原創力, 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美好的生活提案。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