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People   /  Celebrity   /  柴契爾夫人 The Iron Lady:Margaret Thatcher

柴契爾夫人 The Iron Lady:Margaret Thatcher

2013年4月8日,柴契爾夫人與世長辭,無論喜好與否,她的政策主張與行事作風至今仍影響著英國政壇,她的理念被人們歸納並稱之為柴契爾主義(Thatcherism),一名女子到底有何能耐主導這個世界強國11年?

1925年10月13日,瑪格麗特.希爾達.羅伯茨(Margaret Hilda Roberts)出生於英國英格蘭東部林肯郡的一個小鎮格蘭瑟姆(Grantham)。她出身並不顯赫,其家庭甚至算不上所謂的中產階級,她的父親只是一個普通的雜貨店老闆,但她卻在日後成為英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首相。她就是被人們稱之為「鐵娘子」的柴契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從小受其父親的影響頗多,她的父親艾弗瑞.羅伯茨(Alfred Roberts)雖然教育程度不高,但十分熱衷於學習,而且對公眾事務有相當的熱忱;除此之外,他還是極為虔誠的衛理宗教徒。或許是因自己未能接受完整教育而感到遺憾,羅伯茨先生對於女兒的學業非常重視,而且對女兒升學一事表現出不遺餘力的鼓勵與支持。在那個年代,女性要進大學是很困難的,尤其是英國最頂尖的牛津和劍橋大學;然而柴契爾夫人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聰明才智與堅定意志,品學兼優的她於1943年順利考取牛津大學桑莫維爾學院(Somerville College),主修化學。

在大學期間,柴契爾夫人加入了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並於1946年成為該協會主席。1951年,柴契爾夫人與商人丹尼斯.柴契爾(Denis Thatcher)結婚,並於兩年後生下一對龍鳳胎。柴契爾先生雖然對政治不感興趣,但對妻子的志業卻是無條件支持。

第一位英國女首相誕生

1958年,33歲的柴契爾夫人以其律師出身的經歷獲選為芬奇利選區(Finchley)的保守黨議員候選人,並於隔年成功當選,正式展開她的從政生涯。她在其議員任內的突出表現不僅讓她迅速獲得各界注目,還使她在1961年被任命為退休金與國民保險部(Ministry of Pensions and National Insurance)的政務次官(Parliamentary Undersecretary),直到1964年保守黨敗選。1970年以希思(Edward Heath)為首的保守黨在大選中勝出後,柴契爾夫人入閣成為教育與科學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cience);1974年保守黨再度敗選,希思的黨魁地位岌岌可危,柴契爾夫人遂出馬競選並成功當選為保守黨黨魁。

1976年柴契爾夫人在一次公開演說中對當時的蘇聯進行極為嚴苛的批評,使蘇聯的官方媒體因此反擊稱她是「鐵娘子」(Iron Lady);這個稱呼不僅沒有讓柴契爾夫人感到不滿,還意外成為日後人們對她的暱稱。1979年工黨政府因不信任動議案通過而被解散,同年舉行大選,保守黨大獲全勝,黨魁柴契爾夫人正式成為第一位英國女首相,轟動世界政壇。

翻轉中的英國

柴契爾夫人與其內閣上台的當下其實是被人民寄予厚望的。彼時英國正因前工黨政府為扭轉國內工業衰退、通貨膨脹與失業嚴重等問題而採取的限制工資增加而烏煙瘴氣,人民為此怨聲載道、罷工連連;而柴契爾夫人甫上台的第一項舉措就是推行嚴格控制貨幣供應的貨幣主義政策以控制通貨膨脹,並放棄英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採用、主張政府干預國家經濟活動的凱因斯主義(Keynesian economics)。另外,柴契爾夫人面臨的還有北愛爾蘭問題。愛爾蘭共和國雖在1949年正式建立並脫離英聯邦(British Commonwealth),卻留下嚴重的民族問題;1981年,一批因暴力行動而被逮捕入獄的北愛爾蘭人宣布絕食以爭取政治犯待遇,柴契爾夫人則是一口回絕此要求。

這兩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決定在當時可說是造成不下於女首相上台時的輿論與轟動,原因很簡單:柴契爾夫人的經濟政策不但沒有改善英國經濟,反而使英國陷入二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內通貨膨脹率與失業人口數都達到數十年來的最高峰;而另一方面,被柴契爾夫人拒絕政治犯待遇要求的北愛爾蘭人則是相繼在獄中活生生絕食而亡,讓重視人道與自由的歐美國際社會一片譁然,抗議示威活動在各地接連爆發。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嚴厲抨擊與強大壓力,柴契爾夫人始終展現她過人的堅強意志,貫徹始終絕不妥協。這種強硬態度幾乎貫穿了柴契爾夫人的首相生涯,一如她在1980年面對外界紛紛揣測她是否會因經濟政策失敗而做出轉彎調整的回應:「你想轉你就轉吧,但女士我是絕不會轉的。(You turn if you want to. The lady's not for turning.)」

從1979年到1982年初,英國國內經濟問題與北愛爾蘭問題讓柴契爾夫人的支持度一度跌落谷底;但緊接著在1982年4月就爆發了福克蘭群島戰爭(Falklands War)。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位於阿根廷東南外海,島上居民大多是英國人後裔,英國與阿根廷為其歸屬問題數百年來爭執不下,熟料在1982年4月初阿根廷軍方竟不顧一切進佔該島。在國際調停失敗後,柴契爾夫人下令出兵奪回福克蘭群島;兩個月後,英國獲勝、重新奪回群島主權。雖然戰爭傷亡慘重,柴契爾夫人的聲望卻因此重回高點;無獨有偶,英國經濟景況也在此時從谷底反彈,顯示柴契爾夫人的經濟政策奏效。種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柴契爾夫人於1983年再度帶領保守黨贏得大選,成功連任英國首相。

在柴契爾夫人第二次任期內可以更明顯地看出,她對自己所制定的政策有更明確的藍圖,且她對自己所推行的政策一樣堅定不移。她信奉自由市場機制,推行國營企業私有化,反對勞工集體談判,而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她在1984到1985年的全國礦工大罷工的應對態度。雖然這場罷工使英國損失慘重且造成許多不便,但因政府早有準備、先行擴大國家煤礦儲量而未對供電造成太大影響;此外,柴契爾夫人貫徹她的強硬作風,絕不對工會讓步妥協,使這場罷工最終以失敗收場,過去擁有龐大勢力的英國工會也從此開始走下坡。

鐵娘子風範橫掃世界強國

除了在英國國內施行的一系列對內政策,柴契爾夫人的外交政策一樣備受矚目。1984年,柴契爾夫人與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趙紫陽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承諾在1997年將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中國則承諾會對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制度。這項決定在中國乃至英國國內一向是備受肯定與讚揚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柴契爾夫人本人對於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是持反對態度的,這點從她當年尚未當上首相時針對蘇聯的嚴厲批評就可一窺一二。她支持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對抗蘇聯的政策,甚至同意讓美國在英國領土上設置巡弋飛彈;但她也是當年第一位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釋出善意的西方國家領導人。

柴契爾夫人除了活躍於當時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的美蘇關係間,對當時的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也影響頗多。早在1983年她就因預算分攤問題而與其他會員國領導人在會議上鬧得不歡而散,1988年她又對歐洲共同體打算改組表示不滿,認為歐洲共同體的權力應該僅限於確保成員國間自由貿易與公平競爭,而且英國不該讓一個位在布魯塞爾的超國家組織遙遙支配。此外,她堅決反對加入當時的歐洲匯率機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認為如此一來英國經濟將會受到箝制,而且也違背她的一貫的自由市場機制信仰。

女強人時尚

暫時放下黨派立場或政治主張,柴契爾夫人的一言一行無可否認地都值得仔細探究,甚至是她的穿衣風格。讓我們好好回顧一下這位女首相的時尚標誌,看看這位了不起的女性在爬上權力巔峰的同時,是如何對自己的時尚裝扮做出同樣深思熟慮後的聰明抉擇:瑪姬包(The Maggie Bag)-一如她長久以來給予外界意志堅定且不容置疑的印象,她特別鍾愛一只黑色皮製的Asprey tote包,而這個包包在2011年佳士得拍賣會上以兩萬五千英鎊被賣出。柴契爾夫人每逢在公開場合亮相時從未忘記過她標誌性的手提包。柴契爾夫人的手提包成為了她權力場上殺伐決斷的象徵,當時的政壇人士們還創造出「handbagging」一詞形容與這位女首相的正面交鋒。權力象徵套裝(True Blue Suits)–1979年起,柴契爾夫人的著裝風格開始掀起一股新的女性形象表徵,同時也影響了當時在世界各地的職場與政治場域叱吒風雲的女性。身為保守黨黨魁,柴契爾夫人理所當然地以該黨的官方顏色藍色為穿著首選:從海軍藍到皇家藍,各式各樣的藍都曾出現在這位女首相的套裝上。正式而略帶拘謹、但富有女性含蓄之美的結飾領襯衫(pussybow shirt)已成為柴契爾夫人的招牌穿著。她以各式各樣的結飾領襯衫穿搭告訴我們,女性的穿著打扮在表現出女強人的魄力之餘、也可以顯得很淑女。珍珠飾品是另一個長年出現在她身上的註冊商標,即便在她的形象顧問極力勸說下,柴契爾夫人也拒絕拿下她的珍珠首飾,因那是她的丈夫在她生下雙胞胎兒女後送給她的。

毀譽參半?

柴契爾夫人於1979到1990年蟬聯了三任首相之位,是二十世紀後任職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也是迄今英國唯一一位女性首相。雖說很少有國家領導人能夠贏得全體國民的尊敬與喜愛,但如柴契爾夫人般獲得如此兩極評價的領導人也不多見。柴契爾夫人在其首相任內始終貫徹自由市場機制,換句話說她是資本主義的擁護者。在她任內英國的確擺脫了纏綿已久的經濟沉痾,她的經濟政策被認為是英國由當時的工業社會轉型為現代化服務業社會的關鍵;但英國國內傳統產業衰退、失業人口增加、貧富差距擴大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其實這不只是當年柴契爾夫人所面臨的問題,也是現今大多數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政府所面臨的巨大難題,資本主義經濟似乎永遠逃脫不了「不平等」這個課題,也因此有些國家政府逐漸採納社會主義制衡。但對意志堅定得近乎頑固的柴契爾夫人來說,這種理念上的妥協顯然是不可能的。追根究柢來說,柴契爾夫人之所以會受到如此兩極化的評價,還是與她毫不動搖永不妥協的個性有關。支持她的人認為她這是剛毅果斷,反對她的人則認為她專制自負、冥頑不化;柴契爾夫人則認為她自己是個「擁有堅定信念的政治家(conviction politician)」。

無論支持與否,柴契爾夫人的政策主張與行事作風至今仍影響著英國政壇,她的理念被人們歸納並稱之為柴契爾主義(Thatcherism),她當年對歐洲共同體的政策時至今日仍被一提再提,即便當年的柴契爾夫人也許並未料到歐元區會爆發如此重大的危機。2013年4月8日,這位為英國奮戰11年的鐵娘子與世長辭,有人為此惋惜不已,也有人歡騰慶祝,但沒有人能否認,她對英國的影響無可取代。●○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