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People   /  後疫情時代藝文場館如何突破困境?北美館館長王俊傑:線上展覽絕不只是把藝術品掃描PO上網

後疫情時代藝文場館如何突破困境?北美館館長王俊傑:線上展覽絕不只是把藝術品掃描PO上網

5月中疫情的蔓延讓藝文場館進入禁止狀態長達兩個月,直到7月中旬才陸續解禁,改採全預約制進場,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藝文界不得不思考新的展覽形式。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在此期間做了許多因應措施,並思考未來的新模式。

在三級警戒宣布之後,藝文場館被迫關閉,王俊傑館長隨即在同事們的提議下親自拍攝《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線上導覽,他以平穩的語調、輕鬆的節奏,在塩田千春佈滿無數絲線的展覽空間穿梭,講解每件作品誕生的來龍去脈。這樣的形式獲得了不錯的效果,接下來也邀請資深藝術家莊普、資深媒體人鄭乃銘以較逗趣的口吻拍攝《大遷徙:盧明德》展覽介紹。王俊傑說:「因為盧老師在南部不太方便上來,所以就請與他熟識的鄭乃銘、莊普來做介紹,因為是認識的朋友,所以導覽起來也比較生動一些。」

這樣的衝擊,是否代表未來的展覽是否要在實體策展的同時,考慮到數位的發展性?王俊傑表示:「我覺得有很多面向要調整,在實體方面檔期時間要拉長,不然一旦遇到疫情就會讓很多人失去進入實體空間欣賞會。而數位線上服務當然要納入考量,但如果是新媒體、當代的創作方式就比較沒有難度,但是傳統的油畫、水墨等創作方式,如果不是實體欣賞效果會差非常多,可能要用其他的方式理解作品本身,輔助性的方式協助呈現。

其實北美館在數位上,原本就會安排一些線上內容來讓展覽增添豐富性,無論是線上環景、語音導覽、網頁介紹其實都有,只是在疫情的催化下,必須迫使去思考如何將線上/線下做更完整的規劃。王俊傑表示:「除了常態的語音導覽 、紀錄片、線上介紹等會再開發新的形式,甚至是不需要實體展覽空間的數位策展。困難度非常高,不是只是把原本的作品放上網而以,而是透過數位、網路的特性,讓觀眾進入這個媒介去了解作品,一方面需要技術上的支援,一方面藝術家、策展人也要有這樣的認知,才能製造出讓觀眾有參與感的效果。」此外他也提到:「我認為數位視覺藝術的領域我覺得相對來說是比較好操作的,但如果是跨領域、需要現場表演、感官體驗的困難度相對較高,可能還要再去深究如何呈現。」

(圖/北美館提供)

而在實體上,北美館目前也透過積極地爭取將展期延長,像是《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將調整展期至10月17日,《大遷徙:盧明德》延至9月19日,年度藝術家個展包括陳建榮、鄭先喻、廖祈羽與傅雅雯延至8月8日,而2017臺北美術獎首獎《花園─王煜松個展》則延長至8月22日。王俊傑透露:「展覽檔期延長不只是改個日期而已,背後的交涉非常複雜,像是塩田千春年底要到上海展覽,台灣的展期延長可能會壓縮到下一場巡迴的準備時間,如果中間有什麼問題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借展費用還可能會增加,展覽維護等等也都是要考慮的部分,真的很不簡單。」而北美館目前也採取全預約制,就像電影院一樣,一批人進場觀展後出來清場,再放下一批人進去,不但能保持社交距離,還能提升每位觀眾的觀展品質。線上/線下整合並行,會是未來策展必需納入考量的趨勢,北美館也開始勇於去做嘗試,不論虛擬實體,都能看見精彩的展覽。

Share: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