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ist 楊定一

**礦物質危機

微量元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漸漸受到重視,除了大家熟悉的維生素(俗稱維他命),其實礦物質對健康也影響甚鉅,但人類的耕種方式導致土壤嚴重貧瘠,當食物已無法提供足夠礦物質,科學家紛紛研究未來礦物質的自然來源,還剩下什麼?

未來全球性的健康危機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早在1936 年美國參議院發表的第264號文件中,多個權威機構已提出警告:「由於貧瘠的土壤,導致美國國人健康明顯地惡化,證據並顯示美國國內退化性疾病(degenerated diseases)呈穩定地成長」。土壤貧瘠會導致礦物質的缺乏,直接影響人體無法充分攝取需要的營養,還會導致疾病發生。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根據美國農業部國家研究諮詢會的分類,可分為巨量礦物質(macro minerals)及稀有礦物質(trace minerals),礦物質參與人體各項的酵素活動、平衡體液及能量補給等生化反應,擔任其中重要的觸媒角色,當人體缺少足量的礦物質時,會遲滯或破壞正常功能,終將造成人體基因突變、免疫功能及內分泌失調、皮膚病變、生成癌細胞及腫瘤,加速身體老化等症候。

歷經近兩百年來人類濫用化學肥料及過度利用耕地,原本土壤內的豐富礦物質已經消耗殆盡。人類耕種偏好氮(nitrate)、磷(phosphorus) 、鉀(potassium)等人工肥料,使作物喪失了吸收其他礦物質的機會;再加上同一耕地不斷重複使用,已使該地表土壤的礦物質大量耗失;還有普遍的使用除草劑及殺蟲劑,直接殺死土壤中可分解礦物質的微生物,使得土壤提供植物礦物質的途徑更加的困難。人類原本可由食物中獲得五大類營養素,其中礦物質主要來自於,土壤經由植物有機轉換後留存於植物體內,人類食用蔬果或透過食用牲畜間接攝取。但因為人為破壞造成的土壤中礦物質匱乏,因此就算攝取再多量的蔬菜水果,也無法提供人體生化功能所需的足量礦物質。

食物已無法提供人類足夠的礦物質

然而,人體長期缺乏礦物質,會減低體內酵素活動,減抑免疫功能及內分泌平衡,增加慢性疾病的發生機會。在過去國人十大死因的統計中,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腎炎腎症候群及腎變性病、肺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及氣喘,都屬於慢性疾病的範圍。一個著名的美國營養權威曾指出:「一種能確實解決(美國)民眾容易受到感染的狀況就是(藉由食品)補充均衡比例的鐵、銅及其他的礦物質。」這種方法能有效刺激身體受感染時激發的自體免疫功能,達到其他醫療方法及人工藥物所無法比擬的功效。

在促進人體生化正常反應中,維生素的地位也不容忽視。維生素大部分必需藉由食物吸收而發揮其功能,關鍵在於是否有微量元素共同參與,缺少維生素,生化反應尚且能依靠礦物質完成,但缺少了礦物質,維生素就會失去作用。因此只從營養食品中攝取維生素是不夠的,還需包括均衡的微量元素方能畢竟其功,另外有些營養食品中的維生素成份由化學合成而來,容易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

未來補充人體必需礦物質的三大來源

當食物已無法提供人體充足的礦物質,有許多研究機構極力研發能提供足量均衡的礦物質的來源,經過研究,歸納出三個主要來源。首先是海水,地層表土經過雨水及河川的沖刷,土壤中的礦物質會隨著河水匯集入海,沈積並最後完整地保留在深層海水及海床上,經研究證實,海水的滲透壓與人體體液相近,成份亦極為相似,食用經過處理的深層海水,其中的礦物質能輕易被人體吸收;再來是火山,地球由無機質構成,藉由火山噴發岩漿,能將地心蘊藏的礦物質覆蓋在表土上,達到天然界自然機制的平衡,火山地區生長的植物(如蘆薈),能從土壤中有機轉換,使它們雖處在充斥硫磺及缺少水份的惡劣環境,仍能展現充沛的生命力;第三個是植物化石礦,七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時代,地球孕育出體型龐大的生物,如恐龍。科學研究指出,這些碩大生物能活躍並主宰地球的主要力量,是因為當時土壤提供了豐富且多樣的礦物質。雖然這些遠古生物已經絕跡數千年,但深藏地底的植物化石礦仍完整保留當時相同的礦物質,值得多加利用。

Sha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