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xury

珠寶的原石之書,光芒之名的所在

「光來自裂縫之中,那是萬物進入的方式。」詩人李奧納·柯恩(Leonard Cohen)如此寫道。在珠寶語言中,光芒從不只是技術的結果,更是一場與時間、地質與人類對美之願景的對話。珠寶品牌與世家不約而同地將創作起點拉回礦石誕生的那一刻。在那尚未切割的輪廓中,它們看見的不只是原料,而是等待被訴說的故事。從地層到工坊、從掌心到頸間,每件作品都是關於「成為」的旅程⋯⋯。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寶格麗 以永恆之名,雕琢光芒

從地底深處昇華至藝術高峰,寶石的旅程不只是物質轉化,更是關於時間、意志與精神的凝鍊。為慶祝品牌創立140週年,寶格麗(BVLGARI)推出了史上最珍貴的頂級珠寶作品——Serpenti Aeterna頂級鑽石項鍊。這不僅是一項設計與工藝的壯舉,更是一場從原石到靈性象徵的華麗進化。

原石的命運,始於羅馬

一切璀璨的開端,皆始於地層深處。寶格麗選用一顆歷時數億年生成、重逾200克拉的鑽石原石。而與其追逐極致克拉數,寶格麗反其道而行,選擇在原石中尋找節奏、光感與生命,並將其切割為七顆總重為140克拉無瑕級、D 色水滴形鑽石,而「140」也恰與品牌歲數相映成詩。對寶格麗而言,這些寶石的價值,不止於稀有,更在於象徵。每克拉不僅為品牌一年歷史之紀錄,更是封存的時間標記,凝視著過去,也朝向未來發光。

在靈蛇之形中,銘刻重生

在Serpenti Aeterna項鍊中,寶格麗延續了象徵性的靈蛇意象——關於蛻變與重生的符碼,自「埃及豔后」克麗奧佩脫拉時代便與之交織。靈蛇這次不再色彩張揚,而是以無暇美鑽體現永恆,698顆、總重逾61克拉得長棍型切割鑽石鑲嵌於鉑金結構上,建構蜿蜒流動的有機線條。這並非純粹的設計實驗,而是對於傳統珠寶語言的重構。而在Serpenti Aeterna前,寶格麗早於1961年打造過一條無與倫比的鉑金鑽石與祖母綠項鍊,後來納入Heritage系列並現曾由Invernizzi家族所收藏。那是以光芒召喚古典,以對稱與彩色寶石建立美學的年代。而如今,寶格麗回歸純粹以白鑽為主角,宛如重譯經典,從彩色繁複中走入靜謐。從祖母綠的繁麗到鑽石的極簡,藉由這兩條鉑金項鍊的隔空對話,映照出品牌將古典語彙轉化為當代的永恆詩篇。

以永恆為名,續寫品牌史詩

Serpenti Aeterna既是一條項鍊,更是一段旅程。從礦石到光芒、從靈蛇的傳說到當代的形象,見證了寶格麗如何讓歷史不只被保存,更被不斷再創。寶格麗總裁 Jean-Christophe Babin 曾說:「這不僅是我們140年來的里程碑,也可能是21世紀珠寶界最具象徵性的作品。」在這條項鍊中,我們不僅看見寶石的無瑕與重量,更看見品牌對於時代、藝術與未來的凝視。

路易威登 開啟地心的密語

在世紀更迭與創作邊界日益模糊的當下,珠寶已不僅是配飾,更是關於時間、土地與人類渴望的凝視。當Louis Vuitton宣布收購來自波札那(Botswana)的卡羅維(Karowe)礦脈中被發掘、重達1758克拉、全球第三大鑽石原石Sewelô時,這場來自地心的奇蹟不僅進入了品牌高級珠寶的語彙,更象徵其對珠寶世界主權的野心宣告。

名為「稀世珍寶」的沉默物語

在札那語中意為「Rare Find(罕見的發現)」的Sewelô,誕生於逾二十億年前的非洲大陸深處,這顆原石並未以典型的光芒引人注目。其表面覆蓋著黑色碳殼,如掩藏秘密的語者,等待被理解、被轉化的那一刻。Louis Vuitton將這顆原石視為一場開放式創作的起點。在品牌位於巴黎芳登廣場的高級珠寶工坊中,這顆原石未被預設為任何單一形式的作品,而是作為一次與時間、工藝與創造意圖協商的旅程,將命運交付給未來。

 

從行李箱到寶石盒的新疆界

從皮具、時裝王國跨足高級珠寶,Louis Vuitton在珠寶領域的舉措已不容小覷,而這不只是攻佔品牌的新版圖,更是試圖改寫產業語言之舉。透過致敬中世紀女英雄來強調當代女性主體與力量的Riders of the Knights系列;而從Sewelô開始,品牌首度於原石端介入整個製程流程,不僅擁有寶石,更擁有創作之源頭。這是一次對「從地層到品牌語言」的整合嘗試,一場從原料主權到敘事主權的美學實驗。

黑色表面之下的璀璨命運

我們或許能夠將Sewelô奇蹟般的存在,視為Louis Vuitton對珠寶未來最深遠的宣言。它不僅象徵品牌對於工藝鏈條的全面掌控,更揭示一種新的奢華想像:從地層最深處出發,不為了裝飾,而是為了重塑對「珍寶」的定義。Sewelô需要透過先進的尖端技術,從初始掃描和計劃到切割和拋光等過程,方能推演其切割路徑。這個過程如同品牌對創作的哲學——不是一刀定論,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深層對話。從非洲礦脈到巴黎工坊,從原石之謎到未來作品的輪廓,品牌將這顆寶石的「未完成」視為奢侈的極致形式。如同一場仍在生成中的旅程,一段尚未寫盡的詩。在這場從原石到珠寶的旅程中,Louis Vuitton給予鑽石一種全新的視角——不是被雕琢的最終形式,而是等待被理解的神話初章。


蕭邦 Insofu祖母綠從原石到永恆詩篇

在珠寶世界裡,有些故事始於光與石的邂逅,而有些,則源自對自然的深刻凝視與持續的道德承諾。蕭邦(Chopard)Insofu 祖母綠系列便是後者,這不是單純的珠寶作品,更是由自然的原石走向傳世珠寶之作的壯麗旅程。

這段旅程的起點,並非珠寶工坊內工匠手中此起彼落的雕琢之聲,而是回到非洲贊比亞的紅土大地。在這片曾孕育象群與曠野的土地之下,誕生了一顆重達6,225克拉、被命名為「Insofu」的祖母綠原石。其名源自當地語言的「大象」,而其體量與姿態也如這神聖的草原動物一般壯麗。對於繼承父母珠寶事業的Caroline Scheufele而言,這不僅是一顆寶石,更是一道來自地球深處的呼喚。它如同一場橫亙千萬年的命定相遇,化作手心中一滴凝結的綠淚。

不同於鑽石或其他寶石,被稱作「寶石花園」的祖母綠內在瑕疵,既是工匠切割雕琢時的挑戰,也是其魅力散發之源。為此,蕭邦邀來印度寶石切割大師,在日內瓦展開一場幾近冥想的切割修行,每一刀皆以最大的尊重探入原石之心。這個耗時近一年的工程,最終化作重達850克拉的祖母綠珍品,在在展現了寶石與人手間難言的默契。


傳奇的現身與延續

Insofu傳奇曾於2023年,於為奧斯卡紅毯上驚鴻一瞥。而今年,則藉由十五件宛如綠色詩章的高級珠寶,將這段旅程推抵高潮。每一件作品皆以祖母綠為靈魂,結合紅碧璽、綠松石、粉紅藍寶、珍珠與璀璨美鑽,講述了大地的豐饒、女性力量與裝飾藝術的優雅餘暉。其中一件作品,以象形吊墜形式回應其原石的名字。祖母綠點綴為象鼻曲線,鑽石勾勒象牙線條。象鼻上揚,不僅寓意吉祥與富饒,也讓人聯想到人與自然間尚未斷裂的聯繫。

不只關於美的創作之旅

蕭邦選擇與Gemfields合作參與支持Elephant Family計畫,將系列部分收益回饋至亞洲野生動物與當地社群共存的計畫中;而寶石本身,也運用來自Gübelin寶石實驗室的納米來源追溯技術,即便經過切割、鑲嵌,仍可保證其道德與產地來源清晰可查。這正是蕭邦「從原石到作品」哲學的延伸——在追求技術極致之際,也不忘對自然與社會的承諾。也在在證明了真正的奢華,不在於誇耀、而在於理解;不僅是耀眼的結果、更是每次選擇背後的信念與溫度。


De Beers 從原石開始的祕密

在歷史最早關於鑽石的記載中,它們從未被雕琢。古印度統治者、古埃及法老,乃至中世紀的歐洲王權,所珍藏的皆為未經琢磨的原石,未被塑形卻充滿靈魂。由鑽石珠寶界的權威De Beers所推出的Talisman Wonder系列,並非單純突顯原石地珠寶創作,它是一場穿越時間與地層的旅程,見證鑽石從地底初生那刻起,便承載的神話與光芒。

重拾原石的語言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用光芒與切割來定義鑽石之價值,但在Talisman Wonder中,De Beers卻選擇回到起點,專注於那些還未被雕刻、未被馴服,卻早已成形的原石。只因它們熟知唯有未被磨平的稜角,方能見證大自然的原初詩意。

自2005年起,De Beers即以Talisman系列重申對鑽石原石的推崇。品牌所蒐羅的每顆原石皆未經人工雕飾,其形狀、色澤與質理全然由自然造化。在這條工藝鍊上,過去130餘年對鑽石的研究經驗不只是資產,更是一種責任。而唯有真正識得原石靈魂者,方能為其尋得歸所。「天然美麗的鑽石原石比拋光鑽石更為稀有。」品牌鑽石研究院院長Andrew Coxon如此形容。他與團隊歷時十年,僅為蒐集製作Talisman Wonder的原石材料。這場長達一年的製作旅程,始於一個簡單的構想,卻終於一件無可複製的當代傳奇。

 

製作奇蹟的時間感

由巴黎珠寶工坊中的「鑿點金工」手工工藝,被逐一編織入金屬與原石之間。這不只是細節的堆疊,更是De Beers「如何以最古老技術來承載當代精神」的工藝堅持以及哲學體現。691顆鑽石、總重270克拉的Talisman Wonder圓盤,當中包含來自納米比亞的白蘭地色(Brandy-colored)、超過17克拉的原石主鑽。它並非因尺寸而被選中,而是因為那難以言說的「存在感」。流經奧蘭治河、被南大西洋的海浪雕琢,那是大自然以時間打磨出的形狀:不完美、但完整。

圓形的永恆與圖騰

Talisman Wonder所採用圓輪式徽章設計,延續從佛教曼陀羅、歐洲章紋至鑽石護身符的文化象徵,「圓」是自然的原型,也是精神的軌道。原石與拋光鑽石交錯排列,如同歷史與當代的對話,也象徵著品牌願景中,那條既古老又新生的軌跡。玫瑰式切割、圓形明亮式、長方形拋光等,這些源自不同歷史工法與現代設計互為呼應。而在色彩選擇上,自然的黃、綠、粉與褐如同地質層中的調色盤,不經雕飾,卻和諧如歌。

在珠寶之外的思考

「我們製作的不僅是珠寶,而是一段見證自然與時間交會的歷程。」Andrew Coxon如此說道。Talisman Wonder的最終成品固然耀眼,但真正珍貴的是它所回應的提問:我們是否願意傾聽那些尚未被雕刻的存在?是否還能為原始與未完成保留敬意?這件作品或許無法輕易被複製,卻能喚醒我們對珠寶之美、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再次想像。在光與影的交錯間,它如同鑽石原石本身:未盡完美,卻蘊含一切。

Share: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