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perty 選物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5|藝術品的真正價值在於「藝術」!收藏不是為了炫耀而是自我療癒

先前《「你,注意到了嗎?」- 2020 Art Taipei台北藝博展後回顧》一文中,關於台灣收藏家藝術收藏觀念變化的觀察,獲得廣大的迴響。有鑑於此,本訪談延續該議題,將視情況陸續推出幾則差異性較大的收藏心得訪談整理,供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深入了解,不同收藏族群各自的心路歷程,或許將有助於預測未來台灣藝術收藏文化的發展趨勢。

第五位受訪談者: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新生代收藏家J小姐】

年齡:29 – 34

行業別:金融投資

正式收藏資歷:6年未滿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為什麼會開始收藏?收藏多久了呢?

J:我從小就很喜歡藝術,後來都在國外念書,但因為傳統家庭觀念認為藝術沒辦法當飯吃,所以後來我是念傳播(communication)相關科系。雖然沒有念藝術,但畢業後曾經有一段在藝術產業工作的經驗。離開該行業後,我依舊持續參與並關注各類型展覽和拍賣預展等,自2015年起開始購藏。

 

Q:家裡長輩有收藏的習慣嗎?

J:應該算是沒有,最多傾向買些看起來類似古董外型的東西,但應該也不是年代那麼久遠的古董。事實上我也曾經在一個頗具規模的古董店工作過,不過那些東西真真假假「水太深」,一件東西有一半人說是真的,也有一半不認同,也不知道誰說的對,即使是那些很知名的大藏家也會收到一大堆沒有價值的東西,因此我就沒碰那些東西。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平時透過什麼管道學習藝術相關知識?

J:我看很多展覽和拍賣預展,就是多方面學習,但沒有特別去鑽研。這幾年來,我在Instagram上追蹤了非常多國內外藝術相關帳號(博物館、畫廊和藝術家個人帳號),因此可以說現在最主要看作品的來源都來自網路,當然還有大家都很常用的artnet等等這些藝術媒體網站。

許多收藏家都喜歡去和畫廊聊天取得相關知識,但或許是因為我遇過的經驗比較不好,所以我現在已經不常透過畫廊來了解藝術家和藝術品。在我的經驗中,畫廊都會有私心,一旦提到不是他們經營的藝術家,他們就馬上變得興趣缺缺,他們也懶得跟你講太多,畢竟也沒付他們顧問費嘛!(苦笑)

詢問畫廊的問題在於,當他們知道你有能力購買時,都馬上變得非常殷勤,並時常會提及作品的商業潛力,但一般人總會看看其他作品,也不太可能一直收購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因此在購買作品之後,畫廊往往就變了一個樣,售前和售後態度轉變很大,給人感覺不是那麼好。

特別是有一天當你拿著從他們那裏購買的作品,回去請他們幫忙找藏家銷售時,他們完全不理你,甚至我只是想索取原來我所買的作品圖檔都不行,這讓我感覺又更差。當我一旦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我永遠不會再和這家畫廊打交道了。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如果妳是跟他們買3,500萬美金的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 1904–1997),他們應該就不會這樣子對妳了。(笑)

J: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個等級的人和情況了。(苦笑)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收藏方面妳有什麼偏好嗎?

J:剛開始收藏時會注重「學術性」那些東西,但逐漸就不再覺得那些很重要。例如近年來非常流行的潮藝術,老實說我也沒有很喜歡,但我認為潮藝術這個類別的作品,也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部分,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大部分潮藝術當中的作品使用了太多「挪用」和「模仿」,流於形式和符號而讓人感覺很沒有深度。但這些作品其實還沒有足夠時間去累積它們的深度,或許百年後回頭看,會有不同的想法也說不定!?潮藝術中有很多看的出來是很快速地模仿時下大家耳熟能詳的圖像,並將它製作出來,但我想這當中還是有些相對好的作品。

國內外藝術家的比例方面,我收藏的國內藝術家比較少,因為這些藝術家之間很多東西彼此「相似性都很高」,或根本是做國外藝術家做過的東西。對我來說,在這個資訊這麼透明流通的時代,跟我說作品「不小心」或「剛好」做的很像,對我而言「完全沒有說服力」。

J:我關注作品的類別很廣,我對於藝術品收藏的心態是蠻開放的,沒有什麼特別排斥的類別或媒材。例如這陣子很紅的西班牙人氣藝術家Adriana Oliver(1990–),我是因為特別欣賞莫迪尼亞尼(Amedeo Modigliani, 1884–1920)的那種眼神空洞的肖像作品,所以對於看不見表情的Adriana就會產生一種「連結」。喜歡這樣類型的作品,也很難講什麼用理性去分析,太理性不就又缺少感性了嗎?(笑)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我在不同時期會喜歡不同的作品,這些在之後回頭看,會察覺自己一直在改變,這樣的發現「很療癒」,也會因此更了解自己。

雖然身為女性,理當支持以女性為主題的各項活動,但我真的覺得現在還在以女性藝術家為主題或名目的展覽,如「某某女性藝術聯展」等等,已經有點氾濫過度。這個議題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應該已經沒有特殊性,女性無論做為重要的政治人物、各行各業的意見領袖或專業,到今天我們所談論的藝術家,實在無需特別強調。過於刻意提出這點,好像女性不太行還是比較弱勢,需要受到特殊待遇,反而讓這樣一個議題淪為「廣告形式」而已,這是即使身為女性的我也已經感覺到厭煩的一個主題。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關於如何進入收藏的方法,有沒有經驗可以分享?

J:市場上「靠人緣」在銷售作品的狀況很常見,也不算是什麼大新聞。比較困擾我的是,有些藝術家朋友會不想透過畫廊,私下賣作品給我。對於這些作品的來源當然沒有什麼問題,但很有問題的是,在當今市場中,如果沒有「公開展出」過、辦過展覽的作品,沒上過圖錄畫冊的作品,好像就容易被質疑,所以我偏向購藏有在公開場合中出現(例如展覽或拍賣會)中的作品,這樣總感覺比較踏實。

我基本上是比較靠感覺,看到喜歡的,負擔的起的話才會買,若沒親眼看過作品的話,比較沒有安全感,通常會花點時間考慮。至於畫廊的推薦對我來說現在已經沒有什麼作用,他們時常用前景看好的說法,但如果真的預測這麼準,他們大可自己將作品留下來,就可以變成大富豪,何必要把東西賣給我呢?因此用邏輯推就可以知道這根本沒道理,因此銷售話術完全不會影響到我。

我承認建立清楚「藝術史」的觀念很重要,但我也認為美感是靠「長期累積」持續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的,所以現在可以靠著「一見鍾情」的感覺來收藏。(笑)例如最近我收藏的五木田智央(Gokita Tomoo, 1969–)就是個「一見鍾情」的例子。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一年大概會花多少預算做收藏?

J:欸…這很私密欸!我收藏的預算有很大原因是因為先前運氣好,在金融方面的投資成功,累積了一定的資本。但很實際來說,我真的沒有什麼一年花多少預算收藏的概念,但這也不是說我是超級富豪沒有預算底線。我只能說,有時候剛好碰到對的東西,剛好是自己喜歡的藝術家,又剛好那件就是特別愛,你就是會下手。我甚至會將其它東西拿去賣掉,以換取資金來收藏那件作品,即使當下有些超出我可以承受的範圍。我的個性真的會這樣做,甚至我正是這樣在執行!這幾年間我把那些柏金包都賣了,因為有了作品之後,我已經不再需要那些東西。

至於單件作品,我確實擁有單件價值上千萬元的作品。但如果現在要我花錢收藏,真的很喜歡很喜歡的話,上限大概就是500、600萬左右,一般的話大概300萬是可以接受的價位吧!?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圖/非池中提供)

 

Q:收藏帶給你生活什麼樣的改變?

J:我覺得藝術品真正的價值,在於「藝術」,而不在於「品」。它真正崇高的地方在於「藝術」這個層面,可以幫助心靈方面的提升。我收藏藝術品很大原因是,當我在家裡看著我的收藏時,我會覺得很放鬆而被療癒。

有些人因為藝術而交了很多朋友,這在我身上沒有遇到,因為我不是個會跟別人提到我有在收藏的人。之所以認為沒有必要透露,是因為藝術圈中很多人都號稱收藏家,但根本就沒有收藏過什麼東西,因此我也沒必要特別強調。對我來說,不透露的話,在藝術界中走跳就會被當空氣,透露的話,又會引起銷售人士覬覦,有時候真的很困擾也不舒服。
收藏藝術品可以帶給我許多我從未想過的快樂,藝術家可以透過藝術品,將他們的生活經驗放大,那些經驗可能會和我產生一些「連結」,一旦有這樣的感覺,我就會覺得獲得許多收穫。因此收藏這個「過程」,讓我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非池中(原標題:「『剛好』很像,就完全沒有說服力!」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五)

Sha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