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鬆緊韻律間纏出的繁花似錦 纏花工藝師陳惠美

鬆緊韻律間纏出的繁花似錦 纏花工藝師陳惠美

纏花工藝許多人聽來陌生,但卻是台灣早期十分重要的民間工藝。民國時期,纏花工藝在台灣盛行,因應地域與形制的不同,還區分為閩南纏花(別名春仔花)、金門纏花(別名吉花),以及客家纏花等不同派系。閩南纏花多在婚嫁場合用作頭上髮飾,不同身分配戴不同式樣,如烏龜、鹿、石榴等,各具祝福含意。金門吉花同樣用於婚喪喜慶,因金門種植許多「吉仔」,也就是石榴,當地人視石榴有多子多孫的寓意,因此賦予吉花美名。至於客家纏花應用範圍則更加廣泛,包括婦女髮髻、童帽裝飾等,最常見是用在典禮祭祀中的供花。

▲陳惠美老師的纏花作品。

原本面臨失傳的纏花,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得到重生。原本從事皮革工藝教學與創作的陳惠美,在一次朋友介紹下,認識了纏花老師謝陳愛玉,並愛上了纏花的優雅與細緻。幾番央求下,這才獲得陳惠美口中的「愛玉阿嬤」首肯,收作徒弟。「那時候阿嬤有講一句話,其實她早期要跟人家學,人家都不教她,因為這是賺錢飯碗,大家都靠這個維生。」陳惠美回憶道:「所以阿嬤在課堂上教我們的時候,就會說這很漂亮喔,人家都不教我噢,這都我自己設計的喔。」言談中盡顯對愛玉阿嬤的懷念。

纏花的基本構成,是以絲線纏繞紙片,搭配鐵線與其他裝飾的輔佐,構成各式各樣的輪廓。看陳惠美俐落的手法,狀似簡單,在鬆緊、纏繞之間,卻蘊藏十幾年的功力與修養。為顯對愛玉阿嬤的尊敬,陳惠美早期執意依循傳統,包含形式、顏色等。一直到愛玉阿嬤過世那年,陳惠美才開始把腦海中的籌畫付諸實踐,除了嘗試不同色彩與不同材質的絲線,更衍伸創作出胸針、耳環、手環等實用商品。不僅如此,在藝術創作上更是大膽,除了與自己的皮革專長結合,從民國97年開始已十二生肖的鼠作為創作主題,從此生肖就成了每年的創作功課,再兩年,就能功德圓滿。

▲陳惠美現場示範纏花的製作過程。

「我蠻堅持的,傳統文化你要學,要先知道內涵與精神,再把它注予新的生命。」陳惠美強調:「我也有給纏花注入新生命,我已經突破了,那我現在希望我的學生也能夠突破,你可以給它新生命,內涵精神還是要在。」在陳惠美的推廣下,一方面她將纏花推向大眾,參與許多公開展覽。另一方面她則師法愛玉阿嬤的無私傳授,開班授課,這麼多年過去,許多學生也自己出來開班授課,讓纏花工藝能開枝散葉。

這樣的成就,也讓陳惠美獲文化部登錄,成為台灣第一位纏花工藝保存者。為了改善纏花多是口耳相傳,沒有書面紀載的缺點,陳惠美更在2016年推出《春仔花細工:傳遞祝福的纏花手作》,系統化的紀錄了纏花的技法,也為每個零件定名。面對纏花工藝逐步發揚,卻反倒讓陳惠美擔心起來。她說:「我不喜歡纏花變成是一個流行,文化的東西絕對不能流行。」因此苦勸想投入纏花工藝的晚輩,不要太心急,一定要先了解纏花的內涵、包含基本的歷史、零件與技法,融會貫通後再去做延伸,不要太心急,因為纏花可以發揮的空間絕對還很大。


以行動支持纏花工藝,《精緻纏花訂製耳環》購買連結請點我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