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走進Leandro Erlich 的藝術陷阱

走進Leandro Erlich 的藝術陷阱

英國《衛報》曾如此評論Leandro Erlich─「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奇妙的現實逃避,讓觀眾在那一傾刻間完全融入藝術之中。」

來自建築世家的視覺裝置藝術家Leandro Erlich,1973年出生於阿根廷,16歲時便投奔藝術之路,他擅長以假亂真,作品多半擷取日常空間,讓它們透過視覺錯亂的技巧,脫離平常所知的脈絡去創造新的體驗,進而對事物產生新的認識,並藉由觀者互動參與的形式體現藝術平易近人且具啟發性的特質。之於他,空間是畫布、筆刷、繪畫,是字母和詞匯,也是音符和五線譜。他已經建立了一種空間的語言得以創造獨特的敘事方式。目前他的作品遍佈全球各大美術館典藏,最知名的莫過於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鎮館之作《The Swimming Pool》,最耳熟能詳的則包括2013年在上海,藉鏡面反射原理所打造的「石庫門」等作品。

以生活經驗為養份

「我認為是困難啟發了我。」因此所有囿限的條件皆形塑了作品,並賦予他行動的脈絡,有時甚至引領他朝向未覺察的狀態。除此之外他也受到個人經驗的影響甚深,從報章雜誌、電影、旅行,「影響我的,都貼近我的生活經驗,而不是藝術史。」畢竟真正影響他的,從來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人生故事。他總是直覺式的創造作品,特別是因為家庭關係,建築從小便存在他的記憶之中潛移默化著他。而他最喜歡讀的書是法國作家Georges Perec的《生活指南》(La Vie mode d’emploi),內容講述巴黎一棟老公寓內每個房間古今住戶與文物及歷史;另一本影響他甚劇的則是阿根廷文豪 Borges的《虛構集》(Ficciones)。另外談到他熱愛的電影導演,Leandro Erlich笑說:「這會是一連串無盡的名單,從希區考克、波蘭斯基、大衛林區…等。」這些電影導演的風格同樣也反映在他的創作脈絡之中。

因此在Leandro Erlich的創作中,所有的視覺欺騙都如同一場夢境的延伸,在真偽難辨的欺瞞中,擁抱再確切不過的臨場實境感。比如2000年惠特尼雙年展,Leandro Erlich第一次展出的作品《Rain》,將展廳內隔成數道牆面,每面牆具有三個窗口,牆與牆間如同棟距極小的兩幢建築物,觀者則可從窗口察覺轟轟的雷聲以及傾盆大雨,彷彿就在眼前真實上演。而2013年曾在上海展出的作品《試衣間》,是以一層層的迷宮與鏡像誘惑詮釋人們對物質無止盡的慾望。著名作品《泳池》則以強化玻璃區隔成上下兩層,透過異質空間氛圍的處理手法,讓互為上下的虛實,營造出池畔觀者注視著泳池內人群的奇異現象。對Leandro Erlich來說,所有的不合理背後都存在某些反思,但他不以嚴肅的方式演繹,而是藉由魔幻寫實的場域,邀請觀者重新解讀最習以為常的生活。因此當你望向一面看不見自己的鏡子時,究竟自己還存不存在,這確實是一則沒有標準答案的申論題。

不會移動的電梯迷宮

前陣子Leandro Erlich也受忠泰美術館之邀,參與由胡朝聖策展的《不存在的地方》,這也是他的作品《電梯迷宮》(Elevator Maze )首度在台亮相。此裝置作品透過三部相連的電梯,在看似無奇的景象中加入鏡面與穿透元素,當觀者參與其中時,將產生一種虛擬的奇異經驗,並感受到對稱且充滿隱喻的感官體驗。Leandro Erlich說:「我認為這些不會移動的電梯有能力將我們帶到不同地方。」有趣的是,他的創作似乎相當需要觀者的介入,但Leandro Erlich則強調「無論有人或無人都相當有趣,且能呈現截然不同的效果。沒人時,空間像一個尚未完成的故事,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當作品空著時,卻又能展現出極小且永恆的靈魂。」因此他透過作品傳遞明確的訊息,但不打算用任何文字去轉譯它,而是邀請大眾自己努力去解讀。尤其他很多作品的靈感來源都是「限制與規範,或事物一定要怎樣的要求。」因此他很希望透過作品去鼓勵大家思考這些「要求」是否需要重新建構。對Leandro Erlich來說,2017年陸續有許多新計劃正在發生,但最重要的是,11月他將在MORI美術館舉辦他的個展,相信屆時會有更多精彩的作品呈現在世人眼前。

Share:

無可救藥的老派性格,熱愛一個人旅行,熱衷滑雪,偏好獨立電影與英式搖滾,且酗咖啡成癮;總是在前往喝酒的路上、喝完酒的路口,或在酒館裡。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