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Enesa的科技夢 讓展覽活過來

Enesa的科技夢 讓展覽活過來

來自澳洲的Eness雙人組,是兩個從小就一起行動的玩伴尼羅德魏絲(Nimrod Weis) 與史蒂芬密哲勒維(Steven Mieszelewicz)所組成。一位專司藝術構想,一位負責呈現作品的技術,從1997年開始,以互動式的科技,變化出許許多多的趣味。

互動藝術科技讓作品活過來

尼羅德魏絲看起來不像一個藝術家,但也不像一個科技人,事實上他兩者兼具。他與好友史蒂芬密哲勒維組成的Eness雙人組,把科技轉換成傳遞藝術訊息的工具。「我們已經搭檔九年了,他負責程式設計,我負責藝術與創意。剛開始只有我們兩個人,每次我們都更往前一步,尋找其他人加入,無論是程式設計師、還是音樂家,所以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六、七人的團隊了。」他說Eness從無到有的過程,也很像科技業的車庫創業,「一切都是在我們的臥室發展起來的,自己寫程式等。有回我們還把以前展出的作品,重新升級成比較好的版本,還真的很像微軟操作的手法呢!只是我們的程式複雜了好多倍,當然成本也高達澳幣數百萬元。」

所謂的互動科技藝術,結合了光、影、音效、感應裝置等等,會隨著參觀者的動作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可以讓觀眾對作品產生更多的興趣,「無論歲數多大,都能產生很好的體驗,也不會感覺太過抽象,因此觀眾很容易融入藝術的情境。」當然尼羅德魏絲也覺得這樣做並非沒有缺點,「以一個藝術家的立場來說,好比羅丹『沉思的人』雕塑就是該沉思的,不該讓他『活過來』做其他事情。可是數位藝術就是要讓作品『活過來』,某種程度有點類似好萊塢電影的特效,會慢慢養成觀眾的口味越來越重,儘管這也不是絕對的結果。」

另外一個數位藝術必須克服的難題,就是光線。由於展出以光、影變化為主,所以必須在暗房中展覽。「因為大部分人在暗暗的房間只想睡覺 ,所以該如何能走出傳統的暗房,與真正人類的行為環境結合,這需要借助科技的發展。我們目前與音樂人、樂團合作,創造出科技藝術的氣氛,但我們的作品不是那種放在電視裡面的,我們是跨出電視的那種。我們希望與樂團的合作是在演唱會、戲院等做出3D的投射影像(就像電玩未來也會是朝向3D的特效互動發展), 所以我們比較希望可以做到的是能與音樂、現場氣氛即時互動的數位藝術影像,而非放在歌手背後電視牆上的畫面。」

科技因藝術而誕生

在創作的過程中,尼羅德魏絲意外地發現,與其說藝術為科技效命,還不如說科技因藝術而誕生。「好比說我們要一個利用投影技術,讓球面物體看起來可滾動的效果,以前沒有這種投影技術,是因為沒有這種需要,結果被我們發明了。你也可以把微軟發表數位觸控桌面的概念機,當成某種數位藝術發表的介面。所以我們經常在思考,未來會有什麼科技適合讓我們作為表現的媒介。」在同時,許多企業也引用了數位藝術的形式,轉化為其他表現手法,「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投入、欣賞、產生關連,親和力是傳統藝術望塵莫及的。你看LV就非常喜歡投影藝術,或者在迪士尼樂園你會找到很多例子。但對我而言,除了追求新奇之外,還是要讓觀眾思考,得到視聽感官以外的訊息,唯有如此,我們的作品才算成功。」

最後又問他,到底數位藝術真的可以「升級」嗎?尼羅德魏絲說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就是墨爾本博物館收藏他們的作品,「 那是一次比賽的競賽冠軍,我們的合約裡面有註明,未來有機會的話要讓我們把程式升級,但他們說不要,就是要作品保持原貌,『數位藝術作品就是保存當時的人類的科技、人類的想法,當下各種人類文化的組合。』所以他們不覺得需要升級。因此有天若人們回頭去看,可能會說,『這個作品好2009哦!』,那也是一種特色呢!」●○

photo/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