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  Art & Life   /  Arts   /  戲裡戲外梅蘭芳 京劇大師的喜與悲

戲裡戲外梅蘭芳 京劇大師的喜與悲

京劇的歷史雖然悠久,擔綱演出的梨園弟子,長久以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社會地位,直到梅蘭芳的出現。他跨越性別的演出與丰姿,不僅讓《霸王別姬》成為膾炙人口的戲碼(日後更成為同名小說與電影的靈感來源),開創了全新的表演派別「梅派」。他的演出甚至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從日本到美國,都讓觀眾深深著迷此一傳統戲劇。

在辭世近半個世紀之後,有關他的生平,也將隨著同名電影的推出,我們得以有機會一窺這位改寫京劇歷史的傳奇人物之生平。

梅蘭芳一出生就註定跟京劇脫離不了關係,不光是因為他誕生在梨園世家,更是梅家從演出旦角的第三代傳人。最特別的是,即使演出京劇是祖傳的事業,演員的社會地位卻非常低落,經常被冠以「戲子」這個充滿歧視意味的字眼。

梅蘭芳對於京劇的改革,似乎跟當時的時代氣氛有關。滿清被推翻,民國正式成立,所有的傳統也在一夕之間成為必須被急於除去的對象。1913年,梅蘭芳首次應邀來到上海,在十里洋場的繁華中,不僅首次挑大樑主演《穆柯寨》的主角穆桂英,成為他個人事業的里程碑。另一方面,離開傳統氣氛濃厚的北京,有助於他接觸各種不同的事物, 梅蘭芳開始學習崑曲、研究新的唱腔。隔年,他正式拜師學習崑曲,同時也接觸到話劇的編劇手法,讓他在現代戲劇所學習到的元素,注入在傳統戲曲的演出與改良。

1915年在北京發表的《嫦娥奔月》,是京劇史上首次運用現代戲劇的追光效果,這對於講究唱腔、身段、臉譜等等元素,舞台效果盡量留白的傳統京劇來說,無疑是一大震撼。當然對傳統京劇界來說,嘗試改革的梅蘭芳自然被視為離經叛道。但對於他來說,演出本來就不需要故步自封,除了京劇、崑曲之外,他並同時演出舞台劇、電影(只是當時的電影比較接近紀錄片的形式,以紀錄傳統戲曲演出為主)、甚至歌舞劇。在不斷吸收與創作的過程中,梅蘭芳終於青出於藍,推出了《遊園驚夢》,這齣戲奠定了所謂梅派戲曲的地位。

梅蘭芳對京劇的貢獻,不光只是將旦角的藝術發揚光大,他的多方嘗試在事後也成為京劇必備元素之一,像是以二胡伴奏。對於日本的文化界來說,他在舞台上的反串演出,與只能讓男性演出的歌舞伎藝術,是一種彼此的呼應。對於歐美人士而言,他在舞台以個人魅力詮釋女性形象魅力的愛恨癡怨,滿足了他們對於東方的美感與想像,開啟了對於東方文化的好奇心。●○

photo/福斯電影

Share:
0
    0
    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空空如也!